唐诗中的月
唐诗中,随处可见月的意象。如为我们所熟知的李白,更是非常喜欢咏叹月亮,据资料,李白流传下来的九百多首诗中,就有三百二十多首与月亮相关。那么,唐诗中的月究竟有什么意蕴呢?
一、月本身就是优美的景色,对月的喜爱正是对自然景色的喜爱。这一点毋庸赘言,月亮本身就非常美丽,而诗人对大自然的景色无疑有着十分敏锐的洞察与感受。夜晚下平和素雅的清辉,引起诗人的喜爱之情,勾起诗人的重重思绪。我们能看到许多描绘月的唐诗: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薛涛《月》)
二、月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味。上弦、下弦;月盈、月亏,月亮有规律的形状变化,似是在变,又似不变;似是短暂,又似永恒。人的一生悲欢离合,就如同这月有盈亏一样;人生苦短,这月亮却是年年如此,容颜不改,相比之下,更衬出人的渺小以及自然的永恒: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
春去秋来不相待,水中月色长不改。(岑参《敷水歌送窦渐入京》)
更兼中国古代诗人常常失意,更能在月里品味出这种物是人非的失落之感,甚至更进一个台阶,体味到人生须臾、渺小多苦悲,自然却永恒而无穷尽的“宇宙意识”(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在这里,“月”成为一个台阶、一个桥梁,一头连着诗人,一头连着人与自然的永恒真理。
三、月成为寄托诗人思想情感的载体。
(1)在嫦娥奔月等等与月有关的神话故事中,月的形象是神秘的、高远的、纯洁的,这样的形象便与诗人的理想、他们向往的光明、纯洁、美好世界相联系: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这里即是以“沧海月明”“蓝田日暖”来喻自己的美好理想。
而当诗人的理想受挫时,月色便转为凄清悱恻,无疑能引动诗人心中的愁苦之情,让诗人通过“月”发出一声幽幽叹息。
(2)《诗经》里即有以月喻美人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唐诗里月也常常承载着纯洁高尚的爱情以及相思之情。如: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还拂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月的徘徊,实际上是离人的辗转难眠;把帘子卷起月反而更加明亮,月色卷不去,愁也卷不去,月色照耀离人,影子投射在砧板上,也无法拂去。一个一腔幽怨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
(3)月盈时节,月的圆满更象征着诗人对于圆满人生的憧憬向往,对于亲友相聚团圆的期待,而正因为现实中的种种不如意,亲友一别经年不见,这种感情尤为强烈,引申出思亲思友之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四、宁静素雅、安宁静谧的月光契合许多中国古代诗人儒雅平和的心灵情感以及对平静娴雅生活的志趣与追求: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无论如何,“月”这个意象是在诗人们的使用之中,意蕴日趋丰满多样,关于月和唐诗,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