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呆久了,隋新发现自己的语言思维经常发生错乱,经常对着中国人讲德语,对着德国人讲中文,把所有人都搞得一愣一愣的。
他自我解嘲说:我是走火入魔了。
也难怪他会走火入魔,他太专注于模仿了。打电话,德国人都听不出他的口音,等到报名字才发现,原来不是德国人。见了面,大家经常以为他是德藉华裔的第二代,在德国土生土长。其实他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在大学才开始学德语。
隋新学习德语近乎偏执,广州外国语学院毕业,四年下来,粤语几乎开不了口,德语不仅能跟德国人流利对接,还被广州大学英语系破格聘任为二外德语老师。
不过,隋新不想止步于鹦鹉学舌,他希望能用德国的语言、德国的思维来表达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在他的博士论文里面,他居然企图用德语解释汉语成语的特点。他的女朋友是个化学博士生,笑话他说:“德国人不会懂的,做点正事吧。”
他倒挺听女朋友的话,博士毕业之后没有继续再做研究,而是去一个中学当了老师。
有一次开教务会议,有些德国老师反映,学校的中国孩子上课都不发言,平时成绩只能记零分。隋新言简意赅地讲了几句话,先是介绍了中国的课堂特点,然后引用了一句德国教育界的名言:
Die Lehrer müssen die Schüler dort abholen, wo sie sind.
字面意思:学生在哪,老师就应该在哪接孩子。
引申意思:老师的教育方法要兼顾学生的自身特点。
隋新说:“如果孩子在中国没有养成课堂讨论的习惯,我们不可能要求他们来了德国自然就会,总得给他们一些时间,让他们有些适应的过程吧。”
一向口水多过茶的德国人听了这番话之后,居然显得不同寻常的安静。
隋新对他们的回应比较满意,德国人也得向中国人学学,什么叫静思了。
隋新不满足于鹦鹉学舌,他还想师夷长技以制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