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现在翻着简书的你,有几分是想真心学点东西,有几分是用这点时间偷偷懒、放松一下?
我们似乎默认了懒惰是人类的天性,拼命三郎式的人物只是极少数,连轴转的生活却是人人都排斥的,而休闲的慢节奏生活则是大多数人的向往。哦不,这时候懒惰称之为:享受生活。
正是在这种心态的指导下,一个贬义词,得过且过,不知不觉成了我们好多人的生活状态。学生们明知道寒暑假是提高成绩赶超别人的好时机,是适合多读书丰富知识储备的大块时间,可他们却更愿意拿出时间开黑或追剧,甚至放着借来的书不看、放着作业不做,却在社交网络上大呼无聊;上班族们明知道周末应该用来学学英语、计算机,多考个证进而找到更好的工作,却更乐意将这时间拿来睡个懒觉、开个party。
从这个角度延伸下去,我们无数次立下的健身计划、背单词计划甚至是戒撸计划之所以不成功,也和我们偏爱懒惰有关。稍微不够坚决,就懒得去跑步了,懒得控制自己了,也就计划泡汤了。
是什么令我们有了懒惰这种天性呢?是我们大脑里存在的快感机制。
在我们做一件事之前,会下意识地判断一下这件事做成后给自己带来的快感和做不成带来的快感那个更加强烈,然后就倾向于选择更有快感的做法。比如睡懒觉,早起锻炼据说会令这一天充满元气,然而不起床显然更爽些,那就接着睡吧…
那么疑问来了,如果大脑这么“功利”的话,为什么能够让我产生无限快感的取得好成绩这个结果,不能让我有动力去做呢?因为大脑虽然“功利”,却很“短视”呀!它喜欢看得见摸得着的快感,比如人们明知道读书能够提升人的气质,丰富人的知识和阅历,有诸多好处,可以产生很大快感,却往往无法静下心来拿起枯燥的名著来啃。相对于读万卷书得到的长远收获,不读书而玩游戏得到的实在的眼前的快感更具诱惑。
而这,也是大家不喜欢读我的这种枯燥冗长的文章的原因之一。因为没有一眼可以看见的兴奋点可以让大脑愿意读下去。
既然已经明白了“愚蠢的”大脑的工作习惯,我们应该如何克服它带给我们的惰性呢?下面开始举例子。(真后悔上高中时没好好跟老师学习作文,现在连论述文都写不好,都怪我愚蠢的大脑看不到现在写出文章的快感)日本的那位著名的马拉松冠军,山田本一,他的提前熟悉跑道并且暗暗把全程分为多段的跑法已经成为高中作文用烂了的例子之一。然而不得不承认他的做法真的很明智,并且值得参考。即给自己暗示,让自己在做一件有意义却无聊的事的时候能够看到一天有一天的收获,即便没有,也要骗自己有。比如读书,可以每天读完一部分后强迫自己写点东西,等到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拿出来看一看,哇,原来自己已经做到这么多了,看起来收获满满呢!
减肥呢?则可以把每天手机上显示的燃烧的能量记录下来,也是满满的收获呢!
即在坚持一些没有短期收益的有意义的事的时候,可以人为的记录收获,告诉自己的大脑我这样是确确实实有作用的,从而更容易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