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读书营-28-非整合策略

2017.9.7日 星期四 天气晴

9月7日清晨音频

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今天是我们100天精华内容领读营的第28个学习日。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小理论,叫做“非整合策略”

“当时我还同今天不一样,总认为人的性格是单纯统一的。那时我还没认识到一个人的 性格是极其复杂的。今天我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了: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的。

那时我还不了解人性多么矛盾,我不知道真挚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含有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恶里也找得着美德。”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

我们在脑子里经常会出现这种声音:“Ta怎么会这样?”“我无论如何都想不到Ta竟然会做出这种事。”“我一直以来都被Ta欺骗了……”这都是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

例如,有一天你忽然发现,一直对自己很好的人,竟然已经出轨了;或者,一个明明感觉很单纯的朋友,忽然在背后中伤了自己。当这些“不一致”发生时,除了事件本身带来的伤害,很多人还会对自己“能否清楚的认识一个人”产生怀疑,也对信任别人这件事产生恐惧。

那么,当这种“不一致”发生,尤其是,当它在亲密关系中发生时,我们该如何处理?这真的是我们识人不清么?

今天我们会给大家介绍应对“不一致”的一种新策略——非整合(Aintegration)的思路。

“认知失调”在亲密关系中的副作用”

“不一致”并不是一件容易面对的事。

当我们在面对充满了未知和混乱的世界时,习惯用理性去认识这一切。我们渴望能够通过逻辑,努力将各种现象归纳进一种清晰明确的因果关系之中。这是因为,假如世间的人、事,能够被理性和逻辑所解释,我们就能够更好地预测事情的走向,这让我们感到安全;而如果发生在自己身外的事件能够被自己解释得通,我们也会感到更舒服、平静。

而当我们的逻辑认为不会伤害我们的人,事实上却伤害了我们的时候,这种安全感、平静感就会被打破。此时,我们面对着一道难解的悖论,世界也随之变得更不确定。我们的头脑不喜欢这样的疑惑和矛盾,此时我们就容易陷入到一种紧张的思维混乱中。

这是我们所说的“认知失调”发生的时刻。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里昂·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提出的,维基百科中对它的定义是:

“认知失调是这样一种精神压力/精神不适:个体可能由于同时有着两种或多种互相矛盾的信念、想法、价值观产生这样的精神压力;也可能由于同时采取了两种或多种包含了矛盾理念的行动产生这样的精神压力;也可能由于面对了一些新的信息,而这些新信息与既有的信念、想法、价值观冲突。”

认知失调既指一种认知中存在矛盾的状态,也包含了一种改变这种状态的冲动——个体会由于这种状态产生不适,同时渴望立刻消除这种不适。个体会通过改变行为或改变认知的方式力图解除这种紧张,以重新恢复自身的一致性。

认知失调在生活中很常见,比如,你觉得自己不喜欢一种工作,却一直在从事这份工作,这是一种认知失调,你可能会通过调节行动——换一份工作,或调节认知——其实这份工作也还不错,来重新平衡自己的行为和认知,让自己回到舒服、一致的状态中来。

再比如,你的恋人突然做了一件的事。你一直认为Ta很爱你,但你从这件事情(新的信息)推断出的观点却是Ta不爱我,这样你就陷入了认知失调中。

认知失调有它的副作用,这和前面提到的,它包含了一种“立刻调整行为或认知、以消除不适的冲动”有关。

因为急于摆脱认知失调的焦虑和不安,人很容易变得情绪化。或者为了满足认知上的因果关联,做出一些快速而绝对的结论。例如刚才的那个例子,个体为了赶快消除认知失调的不适,就因为新发生的这件事,确信对方不爱自己,认为自己一直在这段关系里“过于愚蠢”,陷入偏执和封闭的状态之中。你随之作出的种种行为,把你们的关系推向了更糟糕的地步。&

那当我们面对出现在身边的混乱和不协调时,我们能否摆脱突然而至的紧张和焦躁,用一种更为包容而冷静的态度面对呢?

非整合:承受“不一致”的能力

1. 什么是“非整合”?

2015年,心理学家雅各布·拉姆兰兹和雅艾尔·本雅米妮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非整合(Aintegration),他们补充解释道,这个概念的意思是“维持着的不一致”(Maintaining Incongruence)。

“非整合”指的是一种“人类忍受认知/情绪上的复杂性的能力”,表现在“维持不一致,承受矛盾、不连续(断断续续)、以及悖论,同时不感到紧张不适”。

具备“非整合”能力的个体,不需要不断去整合生理-心理的各个层面,以及每个层面中特定的存在物(例如,认知、价值观、情感等)。这样的个体,不需要像前文提到的那样,时时刻刻要用逻辑解释通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他们能够接受一些相反的“真实”同时存在,并依然感觉良好。

具备“非整合”能力的个体,不会通过操控自己的认知、价值观、情感等,去解决紧张和不适,而会允许矛盾的多种认知、价值观、情感同时存在,接受并且维持它们。同时这些矛盾的存在不会让他们感到分裂,他们仍然感觉到自己是“整体的”。

如果一种亲密关系中的不一致发生在“非整合”能力强的个体身上,不太会给他们带来太多的认知失调,因为他们能够接受“一个人在大部分时间里是单纯、真诚对待我的,而也会在一些时间里出现自私、丑陋,或者说人在一些层面和情境里是真诚的,另一些层面和情境里会有虚荣、欺骗”,也能够明白“并不存在爱或不爱这样极端、纯粹的状态”。他们也会知道,很多时候“还原真相”是不可能的,因为并没有一个“可供还原”的单一真相存在。

人心的复杂,是每分每秒、无时无刻的,每个人都是如此。只要选择相信某一些主要的倾向,就已经足够了。

2 . 哪些人的非整合能力更强?

雅各布和雅艾尔通过进行进一步研究发现,结果显示,有几种特质和非整合能力相关。

年长的人比年轻的人拥有更高的非整合能力。这也验证了研究者对此的猜想:拥有更多生命经验与广泛的知识和态度的个人,更频繁地置身于矛盾与不确定之中,因此他们会更好地掌握非整合化能力。就像在我们的印象中,年龄时常与智慧、宽容紧密相关。

受了更高等教育的人非整合能力更高。受更高等的教育的人往往会面对更为艰深的概念或更为复杂的体系,因此为人提供了运用非整合化能力的额外机会。

离异的人比婚姻中的人非整合能力更高。因为经历了重大的压力、分离和不合适,尤其是在刚刚成年时期,这类人了解了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差异和冲突,特别是个人生活中的矛盾。正是在不同境遇中对生活的再次认识使得他们转向了非整合化思维。

无宗教信仰的人比有宗教信仰的人非整合能力更高。世俗化、无神论的参与者要比传统化、信教的参与者拥有更高的非整合化能力。整体上,宗教不兼容于困惑、不一致。许多信徒可能会接受矛盾和冲突,但他们认为这些也反映了上帝的意志。他们觉得,怀疑是不必要的。重要的矛盾或晦涩并不被容纳,他们通过转向宗教权威来解决这些问题。

非整合能力与遭受过多少创伤事件无关,但与面对生命事件的态度有关。研究发现,并不是遭受过更多创伤事件的人,就会比生活顺利的人非整合能力更强。但是,当问及参与者对过去的态度时,非整合化能力强的人更愿表达他们所经历的积极的生活事件,而且谈论到消极的生活事件时也是采用“有利有弊”的态度。也许也是他们非整合的能力,影响了他们对消极事件的感受。

“对体系的需求”越高,非整合能力越弱。封闭式思维的人崇拜权威,渴望完全的命令,更容易教条化,在认知复杂性上表现较差,容易陷入新信息与旧有信念的认知失调中。那些特别追求逻辑严密和理性的人,也容易在非整合能力上表现差。

值得一提的是,非整合能力并不是排斥整合能力,也不是反对追求完备的知识框架,而是倡导学智的世界与生活的世界有所区分。不要过分依赖于一套固定而刻板的认知体系去生活,努力获取更为灵活和开放的生活态度,能够包容事物的矛盾与冲突。

当我们对发生的事感到困惑和不适时,无需急于动用原有的认知方式去寻找潜在原因,而是冷静地去认识矛盾本身。若这矛盾难以解决,我们需要做的是承认人性和世界的无法完全被解释的复杂性,接受它们,允许它们存在。

克尔恺郭尔在《爱的作为》指出:要去爱彼此的人性。真爱不会因为他人的缺点而不去拥抱他人,仿佛高高在上。相反,当爱人出现了错过,人们应该更牢靠、更紧密地相拥,为了克服那些不足。这一点和亲密关系中的非整合化有着深切的相通之处。

最后给大家三个小tips,应对关系中出现的不一致:

1. 不要失去整体性眼光。当陷入痛苦的处境中,人很难看到其他的事。不要执拗于当前的冲突,回忆那些共享的美好时光,一起克服的艰难时刻。同时要谨慎于过分乐观和不现实的评估。

2. 加强彼此的交流。不要抱着一次性解决问题的思维,可以规划谈话的时间。到公共场合讨论,避免情绪的爆发。说话前多思考,等对方发言结束后再做回应。更多以第一人称来表述,不要过分揣测对方的想法。

3. 将注意力放在所需之处。不要借题发挥,将危机扩大和恶化。冷静认清危机的原因,努力解决问题。若在根本性分歧上难以一致,尝试用更宽容的态度对待分歧。

今日电影推荐:《罗生门》黑泽明  《黑镜》第一季第三集



9月7日读书心得

《道士塔》——来自散文集《文化苦旅》——劫后的苏醒

道士陷进了世俗,世俗的老马却展现出道家的精神。

情感:痛心。从痛心中深省酿成那场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坚韧

特色:感性体验+理性思辨 (基于理性之上的感性,清醒之上的深情,克制得愈加动人。)

感性部分:对典章经集、民族文化

理性部分:继承又批判,文化与历史的沧桑感

感性与理性不断撞击,形成此文的独特意蕴。

深厚而沉重的历史积淀,使得万钧之力轻轻灌在笔尖,温柔地流淌在纸上,却使人读之有分量。

如果只靠渊博的文史知识和良好的文字天赋,只能写出一些无病呻吟的掉书袋文字。

但一旦作者动了真感情,怀揣着诚挚与一腔温热去洞察历史,去触摸现实的忧患,去思考未来,去俯仰天地,去关照苍生,便能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气场。

余秋雨的宏观与微观:

微观:从人生的角度给出了文化以丰富生动形象

宏观:立于民族与国邦的角度关切——把祖国山水,民族感情,华夏文化融为浑然一体。视文化为民族的灵魂。

《道士塔》:由莫高窟的文物遗藏联想到外夷入侵,民族劫难。何止是几箱文物被运走了,分明看到了一个民族的精灵——文化,在刺刀下伤痕累累,血迹斑斑。一个高大的文化巨人在时代的车轮面前痛哭着,呻吟着。

文学:故事+诗性语言+文化感叹

《苏东坡突围》——选自散文集《山居笔记》

精神上的突围,一个孩子长大了。

从不懂得藏锋,到吾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苏轼(1037)乌台诗案1080  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在黄州过着凄苦而寂寞的生活,他虽然“只能在寂寞中惶恐”,产生难言的孤独,但同时困境磨练他“在寂寞中磨练过去”,与山水对话,与古人交谈,向文学领域进军,成为一代文豪,完成了精神上的越狱。

一个倒霉的天才,像是一面镜子,一下子照出了这么多妖魔鬼怪,那么多丑恶的灵魂显影,反倒衬托出被诽谤者的高节豁达与坚韧。

余秋雨——读懂孤独,就会成熟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中国著名当代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作家、散文家。

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1980年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1985年成为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

1986年3月,因国家文化部在上海戏剧学院举行的三次民意测验中均名列第一,被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高校校长。主持工作一年后,即被文化部教育司表彰为“最有现代管理能力的四名院长”之一。与此同时,又出任上海市咨询策划顾问、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6-7]  ”、“上海十大高教精英”荣誉称号。

1989年——1991年,婉拒了升任几个省部级职位的征询,并开始向国家文化部递交辞去院长职务的报告。辞职报告先后共递交了23次,终于在1991年7月获准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包括多种荣誉职务和挂名职务。辞职后,孤身一人从西北高原开始,系统考察中国文化的全部重要遗址。当时确定的考察主题是“穿越百年血泪,寻找千年辉煌”。在考察沿途所写的“文化大散文”《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快速风靡全球华文读书界,被称为“印刷量最大的现代华文文学书籍”。他也由此成为在国际间最具影响力的华文作家之一。

1999年开始,主持香港凤凰卫视对人类各大文明遗址的历史性考察,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贴地穿越数万公里危险地区的人文教授,也是9.11事件之前最早向文明世界报告恐怖主义控制地区实际状况的学者。由此被日本《朝日新闻》选为“跨世纪十大国际人物”。

从2000年开始,由于环球考察所造成的巨大影响,国内某些媒体为了追求“逆反刺激”的市场效应发起大规模诽谤。先由北京大学一个学生误信了一个上海文人的传言进行颠倒批判,即把周恩来总理为了抢救教育而布置的教材编写组说成是“文革写作组”,并误植了那个上海文人自己参与的笔名“石一歌”。由此,形成十余年没有实际证据支撑的批判大潮。据杨长勋教授统计,诽谤文章多达一千八百多篇。余秋雨先生对此没有作任何反驳和回击,他说:“马行千里,不洗尘沙。”直到十二年后,诽谤消退,才写作《“石一歌”事件》一文予以说明。

2008年5月12日,中国发生“汶川大地震”,第一时间赶到灾区参加救援,并不断在现场对灾区民众、救援人员发表演讲。见到遇难学生留在废墟间的破残课本,决定独资捐建三个学生图书馆。但是由于每本书籍须由自己亲自挑选和购买,捐助款项不可能从中国红十字会账户中查到,因此被人在网络上炒作成“诈捐”。后由灾区教育局一再说明捐建实情,又由王蒙、冯骥才、张贤亮、贾平凹、刘诗昆、白先勇、余光中等名家纷纷为三个学生图书馆题词,风波才得以平息。

(补充:1966年遇到“文革”灾难,家破人亡。父亲余学文先生因被检举有“错误言论”而关押十年,全家经济来源断绝;唯一能接济的叔叔余志士先生又被造反派暴徒迫害致死。在饥寒交迫之中,1968年被下放到27军军垦农场服劳役,极端艰苦。

1971年9.13事件后,周恩来总理为抢救教育布置复课、编教材。从农场回上海后被分配到复旦大学鲁迅教材编写组,但自己择定的主要任务,是冒险潜入上海戏剧学院和复旦大学外文书库独自编写《世界戏剧学》,[4]  与当时以“革命样板戏”为旗号的极左文化专制对抗。

1976年初,编写教材被批判为“右倾翻案”,便逃到浙江省奉化县大桥镇半山一座封闭的老藏书楼研读中国古代文献,直至此年10月“文革”结束,下山返回上海。)

人物评价:

余秋雨无疑拓展了当今文学的天空,贡献巨大。这样的人才百年难得,历史将会敬重。(贾平凹评)

北京有年青人为了调侃我,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就算我不会,但浙江人里还有鲁迅和余秋雨。(金庸评)

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出了余秋雨。(余光中评)


读后感:今天是训练营的第28天,今日小理论是:非整合策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324评论 5 47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303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192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55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69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66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27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83评论 0 25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27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90评论 2 32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69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65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41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28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9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880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99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