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你只是在刷微信、玩微博、看网页,其实同时被刷的是你的大脑。
浅薄,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一种流行病。
你是否经常被网络上形形色色的信息左右,被舆论颠倒翻转几个跟斗,仍然不知道什么可信;习惯于浏览微信、微博等网络上各种快餐信息,过后什么也记不住,注意力却越来越难以集中;被各种庸俗低俗甚至恶俗的娱乐节目充斥着生活,狂欢之后却无法掩饰心底的失落,只能在“娱乐至死”中寻求安慰;生活越来越没有房子、车子、孩子等物质以外的追求,诗和远方只是梦里和别人的,自己只安心做现实的奴仆。
浅薄,就如耕种时犁头从地面上轻轻掠过,并未触及深层次的土壤,这样的土地无法长出壮硕的植物;又如大海里一艘轻飘飘的航船,重心不稳,随时有被风浪打翻的危险。
浅薄,使人格局狭小、境界不高,立场上摇摆不定,做事时短视功利。浅薄之人,难以经远,难以成大。
浅薄,到底从哪里来?
01 失败的教育
易中天说,中国教育不见得比中国足球更有希望。
我们的教育太弱智化了,评价目标简单的说就是“成王败寇”,比分数成绩、比学校等次、比获奖荣誉,否则就会被看不起。内容过于脸谱化,完全没有人性的复杂和矛盾,只会告诉你谁好谁坏、谁忠谁奸。好人都是伟大光荣正确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坏人都是天生的混蛋,在好人面前不堪一击。教育方式机械化,硬是将学生雕刻成一模一样的考试机器,完全没有个性可言。哲学、文学、历史这些能够使人深刻的东西,都沦落为考试的工具,而不是去启迪心灵、激发兴趣。
钱学森先生曾感慨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现在的教育,不仅难以培养出杰出人才,甚至难以培养出真正的人!有点本事的都以移民国外为奋斗目标、天天鼓吹所谓的自由平等、以攻击党和政府为荣;没本事的都成了犬儒主义的门徒,急功近利、自私自利,缺乏责任感和公德心。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不能不令我们汗颜。这样教育下的人,连“真实”都做不到,怎能不浅薄?
02 互联网的普及
活在互联网时代,是我们的幸运,但若只知其利、不避其害,互联网又会成为我们的悲哀。
互联网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了学习和思考模式。
今天,大部头的经典著作少人问津,快餐式的阅读大行其道,甚至稍微长点的文章都没有耐心看完,便捷的同时我们付出的是“缺乏深度”的代价。
你以为你只是在刷微信、微博,但其实真正被刷的是你的大脑。
尼古拉斯·卡尔在《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一书中提出,“在我们尽情享受互联网慷慨施舍的过程中,我们正在牺牲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吗?”网络上看的东西再多,能记住的有多少,又有多少能对你产生哪怕一丝的启发和影响?
03 个人的不思考
有这样一个“笑话”,联合国给全世界的小朋友出了一道题目:“对于其他国家粮食短缺的问题,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结果,非洲的小朋友看完题目后不知道什么叫“粮食”;欧洲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短缺”;拉美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请”;美国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国家”;而中国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自己的看法”。
我们从小就生活在权威里,在家父母是权威,在学校老师是权威,工作后领导是权威,久而久之,大多数人已经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即使觉得不对,绝大多数人也没有对抗领导和权威的勇气。连自己的思考都没有,何来深刻?
我们不应该甘于浅薄。
作为被教育摧残的一代,既已深受其害,更不应该让我们的后代再受荼毒。一方面,在家庭教育上要注重启迪心灵、激发兴趣,塑造健全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而不是一味注重学习成绩;另一方面,也应该在改进学校和社会教育上尽一分努力,事在人为,努力总不会白废。
在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即学习与思考)上,应该有所改变和取舍,少读缺乏思考的鸡汤文字甚至是毫无意义的娱乐八卦、花边新闻,利用互联网时提高目的性,只看需要的,避免淹没在无用的信息中,尤其是不应该放弃传统的深阅读、长阅读,有意识得去看看大部头,重读经典书籍,重拾传统文化,多读历史、文学、哲学等方面的好书,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智慧,增强思想底蕴。
要提高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应该因惧怕和迷信权威而放弃思考的权力。独立思考,知易行难。起码要养成几个习惯:要有怀疑的勇气,真理是不怕怀疑的,越怀疑越能证明其正确性,经不起质疑的都不是真理;凡事靠证据说话,要自己去调查研究取证,不随意相信道听途说的东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一切由时间和事实去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