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先生的《活着》,让我在为富贵的不幸却又坚强而折服的同时,也终于更深层次地体会到J.K.Rowling演讲时指出的“苦难,只有对傻子而言才是浪漫的。”充满苦难,却从没欠过任何一个人,这就是人生。
在读前面的时候,我确实很气愤,心里为富贵的家人暗自神伤,在我的意识里:他后面的不幸大概都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但他的家人,摊上这么一个混账,未免有些太惨。他把自己的祖业都败光了,他父母却时时为他着想,那时候,我颇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但是在后面,接连不断的不幸遭遇都发生在“懂事”之后的他的身上时,我最初难过的是那些为了他饱受苦难的人,在我的意识里,他们的不幸大概都是与富贵有关,再者,我认为作者将主人公富贵最终的活着类比为一种类似牲畜一般的生存,并予以唾弃。我认为富贵是活该的、狼心狗肺的。
读完后,我开始意识到这本书的双面性,人生不就是像一辆开往坟墓的列车,一路上,许许多多的都会下车,这时,你应该挥挥手,微笑着和他们道别,感谢他们带给我们的一切,包括痛苦和快乐,幸运和不幸。苦苦追寻的一切,不过是虚妄,人的存在不过是与世间万物一样,不过是生老病死周而复始罢了。我为富贵在满眼皱纹之时谈起他死去的亲人时的默然而折服,他“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伤,还是欣慰。”在我的理解里,有些残酷的是,他的存在,莫过于看清楚每个亲人的死罢了。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面,活着,意味着一段艰难的旅程,我们要做的,是忍受,它给我们带来的苦难与幸福,无聊与平庸,现实一点说,我们除了努力改变这一切,更多不就是学会包容它、忍受它,因为我们永远都逃避不了它,它真实却又处处不饶人。正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直面它,坦然接受一切,正如我母亲经常说的那样,生活就是这么真实而残酷的,你要学会自己忍受,或许伤害你真的很痛,但这确实是最真实生活。
再谈谈我的生死观,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面,人们总是忌讳谈起死亡的,庆幸的是,我的父母大概是从来没有对我遮遮掩掩过。的确,死亡意味着一个生命的不复存在,但我也相信在另一个平行宇宙里,他们都在。我们赤裸裸地来,又赤裸裸地走,我也从不相信“人死如灯灭”这一说法,在我看来有些自欺欺人,所有的东西都是带不来也带不走的,死亡同样也是孤独的,因为死去后的漫漫旅途没有人曾告诉我们是怎么样的,却要我们自己去面对。人世间的繁荣浮华,在死亡面前不过是不值一提罢了。我也曾经有一段时间,仔细研究过濒死体验和催眠回想前世治疗疾病的科学书籍,我想了解除了害怕与无知,我们面对死亡还能做些什么。那便是我少年时期对成熟的记忆了,虽然不能做到无畏死亡,但是也不至于把死亡熟视无睹、看成一种浪漫出世的旅程。
《活着》虽未用大笔渲染,但是冷冷的叙述却让人读后隐隐有苦痛蔓延,读一次后便有一种难以释怀忘却的纠结,正如作者余华这样解释“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高一九班 叶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