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读什么书!”这是目前在社会上,特别是在喜欢上网及“刷屏”一代青少年间流传甚广的一句话。
据《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目前中国数字阅读用户已超3亿。尤其微信阅读飞速增长,超半数国民进行微信阅读,刷朋友圈、看公众号已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数字阅读也因其具有更新及时、信息量大、知识范围广等诸多优点越来越被大众所追捧和青睐。
“微时代”下的“浅阅读”
明星一条不足百字的微博引来成千上万的人驻足围观,而大部分的书摆在架上却无人问津,人类的书籍正遭遇着“寒流”。
“微时代”下,快餐式的浅阅读逐渐成为主流。夺人眼球的标题、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新奇的言论等等,获得大量的浏览点击。可以说,浅阅读是许多人每天必做的一件事。但是,快餐式的阅读、碎片化的阅读并不能创造高质量的精神享受。
网络常提供即刻性与碎片化的资讯,因其便捷性、廉价性被广大读者接受,让阅读带上“微时代”的烙印,其高度移动化、碎片化的阅读形式,却大大弱化了深度阅读内容,在不同程度的损害阅读的品质。
当今市场经济横行,不少人读书难免带有偏至的物质追求和功利色彩,不断收窄人们的精神空间,加之资讯的泛滥和网络的挤占,阅读碎片化更加普遍。
当前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不少人热衷于刷微博、逛空间、点赞……甚至已经代替了部分年轻人的读书习惯,一分钟甚至能浏览十几个网页,点几十个赞,人们草草阅读,只追求简短的、能快速获知却迅速遗忘的讯息,很难引起人们思考,往往易造成浅阅读的现状。
媒介的变化在潜移默化中掩盖了阅读的本意。人们通过读图读网阅读,往往流于字表滑行,无法做出深入思考,它在提供便捷的同时,也使人产生了不再思考的习惯,一心想着去哪里寻找现成答案,久而久之,尽管每天都在阅读,但是阅读能力却未有所提升,对人的危害巨大。
“微时代”阅读所特有的“撕裂性”直接影响着阅读的品质。现在的媒介正在用文字图像、声音系统和动作影像把通过传统读书能获得的思想五花八门的表示出来,不难发现“微时代的阅读”本质上并不是一种“阅读”,而是一种“观看”,从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人们的思考。
在思考中进行“深阅读”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读书应该从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吸收、有所思考、有所学习,否则,读书也就失去了意义。
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逐渐成为主流的“浅阅读”,笔者认为更适合用“浏览”来定义,因为它只是一种快速扫描信息、快速获取资讯的过程,不强调理解和吸收,很容易让人们陷入“信息越多,思考越少”的盲区,不但难以形成思想上的启发,反而容易造成工作依赖网络。
与“浅阅读”相对立的是“深阅读”,也有人称它为经典阅读。“深阅读”是一个沉静与沉思的过程,在沉静与沉思中,我们不但使书中文字活起来,充实我们,还使他们因我们的理解得到延伸与增值。
“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他们对读过并喜爱他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然而在网络背景下,人们读书的选择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一些历史类、人文类、科学类等经典书籍已渐离我们的视线,而备受大家欢迎的则是一些言情、玄幻、都市、职场类的书籍,一些一读即懂,无需思考的书籍,这一类的书籍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人们的思考,很难达到经典阅读的目的。
网络时代,呼吁品质阅读
阅读并不仅仅是获取信息的途径,也不仅仅是简单的消遣,阅读是为了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目前数字阅读存在的问题是,人们常常读的是一些八卦、娱乐化、营养含量低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在无形中消耗着我们的时间和生命,使我们能够快速获知却迅速遗忘、知道得最多而思考得最少。
阅读的焦点不能仅停留在阅读的“量”上,而要更多关注阅读的“质”上。笔者认为提倡全民阅读,或许应当把焦点投在提升阅读品质方面。这就要求我们进行阅读时不能只是一味的“浏览”、“观看”,而是要认真制定读书计划,放慢看书的节奏,边读边想,边学习边吸收。
在以经济、物质横行的今天,大呼“读书无用论”的人不在少数。诚然,笔者认为这世上本就有很多书与使用无关,而只为情绪而生,为情感而生;有人说有些书离现实太远,但换个角度,其实他们离你的理想很近;有些书可能对你现在帮助不大,但也可能对你终身都有影响。
读什么样的书决定着你成为什么样的人,“读屏”并不一定就是浅阅读,捧一本纸质书也未必就是深阅读。关键还看你读什么样的书,怎么读。
“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身处网络时代,数字阅读已成一种趋势,阅读也要过网络关,要处理好系统性阅读与数字化阅读两者的关系,以传统阅读为获取知识和思想的主要途径,以数字化阅读为辅,才能相得益彰、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