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留侯论》
再拾起这个已被人们剥食成残渣剩骨的话题,是需要勇气的。之前曾写过一篇小文,论述的是不能片面地视“苟且”为贬义词,要对你的亲人和身边无数普通人的所谓“苟且”,给予理解和尊重,因为正是有他们的苟且,才可能成就你的诗和远方。但发出去后总觉意犹未尽,好像还有什么更重要的东西给遗漏了。
今天突然看到苏轼的《留侯论》才恍然惊悟,原来微言大义在这里。短短七十几字就把人什么时候需要苟且,如何看待苟且批解得鞭辟入里,读之荡气回肠,品之醍醐灌顶。
东坡先生这里主要是讲”古之所谓豪杰之士“的心行,这些事例古往今来不胜枚举。”将相和“里蔺相如为国事忍辱退让、韩信为伸平生之志甘从胯下钻过,这在时人眼中无一不是为偷生或避害的苟且,但待其功成名就则又无一不是千古美谈。重耳虽恨曹侯窥浴却不翻脸,楚庄王夫人被戏而不杀将,张良圯上敬履从容无愠,谁敢说他们不是雄视百代的豪杰?之所以见辱不怒、临变不惊,丝毫不介意被”匹夫“视为”苟且“,无非都是因为这句话——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是的,既为良材美质,背负使命情怀,当自重有用之身,决不轻易犯险,亦不与无谓之争纠缠,同无聊之人共舞,燕处超然,待时高举,方为真君子大丈夫。
当然,要奉这些豪杰之士为圭臬,并不是人人都有这个资格的,因为一般人”所挟持者“没那么大,所怀之志也没那么远。但若用心体察就会发现,这里面的逻辑关系耐人寻味:做大事尚且免不了苟且,平常人又何必那么较真?
人的一生,不管在哪个阶段都会有一定的追求和一定的目标,有的还可以上升为远大的抱负与理想。正是这些追求和目标,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和努力的方向。然而这条奋斗的道路注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它不尽是惊涛骇浪中的勇敢搏击,更多时候是要面对现实的矛盾和纠结,人事的纷杂与困扰,所谓”形势比人强“迫使我们不得不做出妥协和退让,有时甚至还需要违心地低头和屈从,这大概就是因为无奈而导致的所谓苟且吧。
当此非常之时,我们就应该多想想《留侯论》里这句话,想通了其中的至理大道就不会那么懊丧,也不会以圣人的所谓”春秋大义“来虐心自责了。因为只要”有所挟持“、有怀”其志“,那就甭管多大多小,这些苟且和磨难一样都是少不了的。你只需”咬定青山不放松“,用你的”大勇“来守护你的”大志“,就不要介意眼前扎根的破岩和立脚的烂污了——为了你心中不变的”诗和远方“。
只要你一直没有丢掉你的理想,没有放弃你的目标,那么今天的苟且就是为明日辉煌所奉上的庄严祭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