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越到了这样的传统节日,越能感受到“大城市”,其实是一个外来人口大融合的地方。
清晨天还没亮的时候,地铁站里已经挤满了拖着大包小包行李的旅人。
地铁上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在和妈妈站在拥挤的人群里在聊天。
男孩问:妈妈,为什么地铁上这么早还这么多人呢?
妈妈说:因为大家可能都和我们一样,都赶着坐车回家啊。你知道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吗?不管在外面过的好还是不好、不管赚钱了还是没赚钱,都要回家过年,看看自己的父母,看看自己的孩子。
男孩听后长久的沉默、若有所思的样子...
大城市的地铁站,如果驻足观察一下,能看到老百姓的生活百态。孩子们刚刚准备放寒假,不用每天早起去挤地铁到离家几站的地方去读书;那些做散工、或者工作时间灵活的人开始进行春运前的大迁徙,有人提着各类的大包小包,挤地铁显得很是狼狈,也有人就只拉了两个拖杆箱,一大一小,其他什么行李都没有,看起来很轻松,这种一般是去乘飞机的人,大箱托运、小箱可登机。
看到那些归家心切的人,在春运还没开始,就能提前1周2周回家,对他们是有些心生羡慕嫉妒的。像我这样的,过年也不能回家,或者坦白说已经10年没回到过小时候长大的那个地方过年的人,对我来说,家就是我现在身处的地方,我最渴望的是和它多呆一呆,让我把每个角落都放了些什么东西再熟悉一遍。
在大城市里的生活,每天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家,就像一个临时的宿舍,只有在我闭上眼睛进入梦乡的时候,才和它融为一体,才感受在它中有我,我中有它。
也许这就是一个远离故土、在外打拼的人的生命里的悲凉吧。
我不是没有经历过春运的,春运是读书时候最深刻的记忆。
那时候,一张从南方回到老家的卧铺火车票,可谓一票难求。但这还不是最难的事情,最困难的事情在于春节假期结束后,从北方返回南方的票,有时候求之不得。
为了买到返回学校的火车票,零几年的时候,我有过两次通宵在火车站排队买票的经历。整晚排队买票的疲惫让人变得不堪一击,经常是买到票的那一刻整个人都瘫坐在地上,动也不想动了。
不知道有没有人有过相同的经历。
在这里“火车票”、“黄牛党”这些词是我不得不说的故事。
还记得那年寒假,去火车站买从东北返回学校的火车票,需要通宵达旦的排队买票的心理准备早已做好。下午5点多,晚饭都没像样的吃一顿,就已经在售票大厅开始排队了。那时候前面大概只排了6、7个人的样子,慢慢的人多了起来,后面晚一点来的人还带着被子、凳子,装备十足的做好通宵的准备。大概在晚上20点的时候,突然冲进来几个大汉,他们硬生生的插在前面,也没人敢吭一声。那几个人里面,有个还穿着貂皮大衣,所有人都记住了那几张脸孔。
而当回学校,踏上南下的火车时,我居然在火车里又碰到了那个插队的貂皮大衣男,但他在火车里的身份,不是我们隔壁的乘车大哥,而是穿着一身乘务员制服。当时我心里有一万个草泥马跑过,百感交集...
通宵排队买票的人都清楚,最怕的就是排了一个晚上,前面的人把票都买光了,所以那种被插队后的恐惧感、焦虑感,让人一辈子难以忘记。黄牛党是如何操作卖票,用什么渠道把票高价卖出去的,我不清楚。但我从来没有帮衬过他们。
那些记忆,更让我坚定要留在一个相对开放、发达、公共设施和资源完善的城市,因为倔强的性格让我习惯了能用钱解决的事情,绝不求人,同时,也不愿接受任何因为有关系在,没关系的人就被排挤、被区别对待的事情,如今看来,年轻就是人性,哈哈!
说起春运,更难忘的经历莫过于2008年大雪,数万名旅客滞留在湖南郴州附近。幸运的是,那一年我在火车上足足等了一天一夜之后,最终我所乘坐的列车成为春节前最后一班回到终点的火车。在回到可亲爱家乡的那一刻,我满眼泪水。但在家乡寒冷的冬日里,能见到母亲和亲人、和他们一同吃着火锅的感觉,比什么都温暖。而坐在电视机前,在新闻中看到那些春节除夕还没回到家的,不禁感叹自己是何其幸运。
春运就是关于家的记忆。年轻时,我们不知离别苦。在春节假期结束分离的时刻,母亲握着我,她那为我送行的双手曾经十分颤抖。但那时的我,不懂感情。似乎还怪她的多愁善感和情绪化。而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不想去面对分离,更渴望的是自己有能力,把自己想念的亲人、家人都接到身边,团聚在一起,永远不要分离。
春运,这个中国特有的文化,体现的是一种浓浓的故土乡情。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国外跨年,选择把春节假期,当做普通的假期一样度过,然后找一个想去的地方度假。那样的安排也是极美的。然而我却分明的感受到,大学时候跋山涉水回家过年的感觉,才是真的过年,只有那种经历了苦难、确认了心里最渴望的东西之后,达成的快乐和喜悦,是最深刻的记忆。
所以如果你想过一个真正的、地地道道的中国年,你得回到自己的故乡;如果你想真切的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你有必要去经历中国的春运。
那些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年货回家过年的人,会告诉你“家”这个字在我们中国人心里的份量有多重,哪怕没买到车票,在火车上站几十个小时,依然阻止不了人们对家的渴望,那种回家的归心似箭,是每个中国人心底最深的共鸣。
还记得在新闻中看到那一群骑摩托车回家过年的人吗?
看到他们在寒冷的冬天,前胸背着孩子,车尾还要放着大包大包的年货、行李,而在骑车人和行李中间还挤着1-2个人。在他们被风吹到皮肤干裂的脸上,我清晰的看见那喜悦的笑容。那一刻,我感受的不是他们生活的艰辛、而是归家的幸福。
据统计,“春运”一词最早出现于1980年的《人民日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人员流动限制的放宽,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乡外出务工、求学。诸多人群集中在春节期间返乡,形成了堪称“全球罕见的人口流动”的春运。近30多年来,春运大军从1亿人次增长到2015年的37亿人次,相当于让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总人口搬一次家。
回家过个团圆年,是每个成长、沐浴在中国传统文化下的中国人的共识。无论春运选择飞机、火车、还是摩托车出行,那种“我要回家”的心情都是一样一样的。
期望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期待我们的公共交通更加的发达、便利,也希望即使世界在变、但这种对家、对家乡、对父母的亲情不会改变。即使我们可能越来越大,会选择不去和春运的大潮进行直接的碰撞,但这种和家人团圆的浓浓亲情应该接力传承下去。
感受春运、感悟中国年。家,那个我们出生的地方,是每个人一生的眷恋。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