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定义上,人工智能(AI)是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智能和行为实践的新型交叉学科。简言之,人工智能是以人为研发主体,通过系统的研究手段使机器具有人的意识或者行为并具有实践能力的前沿技术体系。人工智能起源于智能计算机程序的出现,并具有模拟甚至替代人脑思维的发展趋向,其发展已经过计算智能、感知智能阶段,当前正朝认知智能方向发展。
特征1 延伸认知
认知能力包括:感知力(获取信息)、注意力(选择信息)、理解力(表达信息)、记忆力(存储信息)。人工智能,人类的感知能力被成百上千倍地放大与扩展。具有专家系统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凭借其信息储存的巨大优势,以及筛选信息的精确高效性和人机互动的即时性等特点,人们获取信息的时间周期大大缩短,全方位地提高了人的认知能力。
特征2 省力化
盖伦曾提到“省力的技术”,认为其作用是摆脱对器官的依赖,通过技术减轻对人体器官的负荷而达到节省体力的目的。当然,人工智能不仅仅是对体力的解放,也会在一定程度甚至将来极大程度地实现脑力任务“自动化”。正如美国学者休伯特·德雷福斯在《人工智能的极限:计算机不能做什么》一书中所提到的,自计算机被发明之日算起,计算机所做的工作就是需要耗费脑力的繁杂事务如:数据计算,文件处理等。
特征3 安全性
对个体特征信息的录入并以该特征为识别对象作为“通行证”,因为其更大的合理性和精细的针对性使其安全保障更高,比如人脸识别和指纹识别以及虹膜识别技术均对个体特征信息的录入并以该特征为识别对象作为“通行证”,因为其更大的合理性和精细的针对性使其安全保障更高,比如人脸识别和指纹识别以及虹膜识别技术均是基于人的生物特征,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生物,生物特征当然也存在质的区别,由此而来人工智能领域下“通行证”难以再被复制。
当然,人工智能的优势和特征不止如此,此外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风险问题,可以作为对应,在延伸认知的过程中可能会造成人的认知的退化,通俗说就是太依赖人工智能,自己的认知其实并没有获得根本上的提升,此外,在某些方面也会造成数据的冗余,就是说,大量的数据对你进行冲击,看似很丰富,其实某个人所需要的数据是特定的,还是得进行斟酌筛选,就这一方面来说其实也不算啥,因为比传统上买资料,查资料,整理资料方便的多。再就是省力,确实也能够解放人的脑力,让机器来处理数据,也可以解放体力,比如某些机器人,但是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技术性失业”。还有,一方面人工智能是安全的,但是也会泄露隐私,因此,对人而言,不仅要关注和防范化解相应的风险,也在于如何实现人工智能积极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