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图层工作法
使用Photoshop的人都知道,在绘图的过程中,可以把一幅画分成多个图层,每个图层在绘制时是相互独立的,也就是说绘制者在同一个时间只要专注于“某一层”的效果就可以了,而不需要同时顾及太多的其他要素,这样减少了任务切换的复杂性也节约了切换成本,而作品最终表现出来的仍旧是多个图层叠加在一起的整体效果。
认知类型指的是我们头脑加工信息的不同方式,比如我们处理语言文字时是一种类型,处理视觉图片时是一种类型,进行数值计算时是一种类型,判断空间和位置时又是一种类型。当不同认知类型进行切换时,人需要重新进行调整,这样任务的转换损耗会比较大。比如写一篇文章,有文字又有图片,如果按照一般的顺序写作,在写到需要用图的地方,我们会把文字停下来,着手寻找合适的图片。
但是我们可以借鉴Photoshop的图层,好比语言文字是一个图层,视觉图片是另外一个图层,我们写文字的时候就一路往下写,当需要插图的地方,只是记下位置标记,待文字图层处理完毕后,再处理图片图层,这样做的效率显然比一会儿写东西一会儿画图更高。类似这种多线程工作的方法称为图层工作法。
图层工作法的优点
图层工作法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是可以集中处理同质性的工作,减少不同质工作间的转换损耗。不同“图层”的工作由于性质不同,所以需要的资源是不同的,当你可以依次完成各个图层的工作时,你就可以依次调用不同的对应资源,而不需要在不同的资源间穿插切换,这样你的工作效率就可能更高。同时,它的另一个好处是,提示和方便我们为作品附上更多的图层,以增加作品的层次和厚度。
怎么使用图层工作法
场景一:写论文
一篇论文的图层可能包括:核心论点以及逻辑架构、用于解释说明的案例和故事、必要的模型图和概念图等。那么在写作时,就可以按照不同的图层,依次进行构建。假如一篇文章按阅读次序有A、B、C三个部分,那么我可能不是把A写好,再写B,再写C,而更可能是把A、B、C的核心论点以及逻辑架构都先写好,然后集中寻找案例素材,并分别填入A、B、C,再用同样的方法插入图示等。
场景二:并行处理多项任务
比如你现在有两个任务要做,一个是写一个Word文档,另一个是做一个PPT,常规的做法是先把其中一个做完再做另一个,或者其中一个先做一部分再换到另一个。而图层工作法可以这么做,把Word任务分解为Word文字、Word图示、Word排版三部分,把PPT分解为PPT文字、PPT图示、PPT排版三部分。然后将相同认知类型的工作组合在一起,于是你工作的次序就可以如下图显示的这样:
所以说,“图层工作法”是完成一个复杂作品或者复杂项目的基础,甚至可能是最有效的战术,而对习惯于制作简单作品的我们来说,它也是帮助我们迈向更高行动能力的一架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