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正月初二,新年的第二天,此时的我躺在床上,构思着这篇文章。窗外的鞭炮声此起彼伏,仿佛在拼尽最后一丝力气、呻吟着提醒人们,今天跟一年的其他日子不一样,今天是春节,是过年。
从除夕夜到今天,我听到最多的不是“新年快乐”、“诸事大吉”等祝福语,而是“过年越来越没年味”、“过年真没意思”;感受最深的不是节日的气氛,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无聊感。
春节前,让人感受到过年气氛的不是备年货、大扫除、蒸馒头、贴对联等传统习俗,而是集五福、集卡片等新的“习俗”;除夕夜,让人感受到年味的不是一家人围着电视看春晚,而是每人拿着手机摇一摇得红包、五福开奖得红包;大年初一,让人感受到节日气息的不是一家人一起吃一顿团圆饭,而是去人山人海的景区或城市中心消费娱乐。
然而后者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所谓的节日气氛和年味,而是喧嚣过后愈发凸显的无聊感。
年味是什么?年味其实是一种参与感,是一种仪式感,是一种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而做的各种准备和努力,是付出和憧憬后的那一份踏实和喜悦。
《小王子》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小王子在地球上遇见了五千朵一样的玫瑰花。小王子对那些花说,她单独一朵就比你们全体更重要,因为她是我灌溉的。因为她身上的毛虫是我除灭的。因为我倾听过她的怨艾和自诩。因为我聆听过她的沉默。”
小王子对那朵玫瑰花付出了,所以那朵玫瑰花对小王子来说是独一无二的。
关于过年,有这样一首顺口溜: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过几天, 漓漓拉拉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宰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为了迎接新年,人们早早的就着手准备,开始期盼,为新年付出了很多,这些习俗就是迎接新年的仪式感。
现在生活越来越便利,传统的习俗越来越不被重视,了解的人也越来越少,不想蒸馒头,买;不想炸麻花,买;不想大扫除,请家政;不想做年夜饭,下馆子。
没了这些习俗,春节也就跟平时普普通通的一天没了区别,也就没了年味,没了意思,没了盼头。
当然,社会发展越来越好,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这是好的,是无可厚非的,只是一些习俗、一些传统文化不能丢失,丢了,日子也就失去了仪式感和特殊感,失去了期盼。
这是春节无聊的一个原因,是外在的,还有一个内在的原因。
奥逊·威尔斯说“我们生而孤单,活而孤单,死而孤单。唯有爱情和友谊能营造一时的幻觉,让我们觉得并不孤单。”
我们本都是一个个孤单的个体,只是这种孤单感有时候一些会被其他感觉冲淡。当我们离开了工作,离开了工作的地方,离开了熟悉的生活,回家过年的时候,好像才真得回归了自我,而与生俱来的孤单感也就偷偷溜了出来。
生活需要仪式感,也需要孤单感,如何与孤单感和平共处,不让孤单感变成无聊感,是我们需要用一辈子去修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