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看题目,应该都会以为我要来探讨对错和输赢的关系,其实非也,这句话是《司马懿之军事联盟》里司马懿对曹丕所说的一句话,我先来介绍一下大致过程:
有一次,曹操给曹丕和曹植同时下了一道军令,让他们明日一个从东门出发,一个从西门出发,必须在某时之前将军旗送至城南外的曹洪处,延误者军法处置。但是同时曹操又下令明日全城戒严,所有人不得出城,曹植在杨修的带领下直接杀了守卫出城,而司马懿却对曹丕说"不争输赢,只论对错",不让曹丕杀守卫,后来也就没有将军旗送出去,受了军法。
就看这个事情,似乎很难看出什么名堂,而且好像司马懿还很草包的样子,但是听我解释完当时朝堂上的微妙关系后,相信你的这种看法肯定会改变。
当时正值曹操大胜袁绍,一统中原,苦苦思索立谁为世子之际,曹操心中喜爱曹植,一心想立跟自己比较像的幼子曹植为世子,但是朝中的士大夫大臣却想要顺应法统立长子曹丕为世子,在这种情况下,曹操一心想要提携曹植,打压曹丕,处处因为一点小事就责罚曹丕。
如果你是曹丕,此时你会如何做呢?
一种做法是曹操让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完全顺意曹操,努力去赢得曹操的喜爱,比如这次送令旗的事,既然操作下了命令,那么就一定要送到,谁敢拦我就杀了谁。
另一种做法是不理曹操,继续去赢得大臣的支持,支持曹丕的大臣主要是传统的儒学士大夫,他们最为看中礼法仁义,所以自己要表现得更为仁义,更加遵守礼法,不管曹操下达了什么命令,只要违背了仁义,违背了礼法,我就不去做。
司马懿很明显采取的就是第二种方法。
他不让曹丕和曹植去在曹操面前争输赢,因为如果裁判本来就有很明显的主观倾向的话,你实力再强,裁判总有机会吹黑哨,最后判你输,曹操如此喜爱曹植,曹丕想要在曹操面前赢得曹植,这几乎不可能,在这个层面跟曹植都,不如自动认输得了。
既然一条路走不通,不如将另一条路走到极致。
士大夫大臣本就支持曹丕,不妨继续赢得他们的支持,曹丕一个人斗不过曹操,但是再加上整个文官系统的话,兔死谁手,那可不好说。
学史的作用不在于记住几个人名或几个事件,重点在于从中获得启迪。
几千年前的司马懿,是否真是这么想的谁也不知道,但是我相信他是这么想的,因为从他的思考中我获得了启示。
表象易懂,本质难得,我们经常会游离于各种表象,但殊不知如果不去细究其本质,那么永远都是事倍功半,徒耗心血。
曹丕和曹植之中,表象是这两个人在曹操面前的争斗,其实本质是士大夫大臣和曹操自己的争斗,如果不把握这个本质,就算使再大的劲,最后大概率还是会输。
我们在看很多问题时,同样需要多想一点,想深一点,其深层次的东西可能真的没有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