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电影本身
生活化最好的摄影,那些平凡的场景平凡的人,在一种散发着陈旧气息的鲜艳里定格。
这是慢慢凋谢的世界,平实、细碎,也温柔,深刻。
在世界一步步走向黑暗的时刻,影片萦绕的却是诗意。孤独的旁白:
开始,他们感到悲痛欲绝
然后,失去嗅觉
生活还在继续
食物变得更辣,更甜,更酸,更咸
你渐渐习惯
最大的损失在于,气味不再触动你的记忆
气味和记忆本是相互联系的
人们寻找音乐
代表湿气的音调较高
低音代表苔藓、蘑菇和腐叶
中音代表生长繁茂的青草
一种清脆、生机勃勃的味道
高音部,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树叶和雨滴
还有天空
在这样的日子…我们能闻到天空的味道
最初是感到恐惧
然后瞬间感到极度饥饿
这就是味觉从世上消失的过程
人们甚至来不及给此疾病命名
渐渐的事情回归寻常,生活还在继续
人们在努力将以前的工作做到最好
几周之内,味觉变成了遥远的记忆
在餐馆,吃饭的意义在于给他人提供晚餐
聆听红酒的流淌声和玻璃杯的叮当声
“不仅是注意食物本身”
“也关注食物的温度和稠密度”
“我们什么都尝试,”
“从冰冷到滚烫”
“它是干的,湿的,酥脆的,”
“还是绵软的,松脆的,
全都上升到了最高境界,”
包括甜点-
丝滑的布丁配上焦糖坚果,亮橙色冰沙
还有蓝莓和黑加仑子上的深蓝色
…深蓝色的果酱
生活在继续
失去听觉前人们暴怒
他们看到了自己仰仗的不过的感官
你只是用来消遣的
很简单
只是干而已
只是吃饭,脂肪和面粉
你要么出去张开双腿趴地上
要么带上你装逼的言论和情感给我滚蛋
你只是器官的组合
屁眼和阴道而已
现在只有两种情况
人们穿过街道,拿走所有能拿的东西
他们唯一的信仰是世界末日
另一种情况是
农户挤奶
士兵站岗
他们相信生活还会以某种方式继续
或者干脆根本不知道还能做什么
抱最大的希望
他们关注对他们重要的事情
那些意义远大于柴米油盐的事情
世界已一片黑暗
但他们感受到对方的呼吸
就已经了然一切
他们亲吻
感受对方脸颊上的泪水
如果还有人能看见他们
那他们一定是像普通情侣那样抚摸对方的脸颊
紧紧相拥
双眼紧闭
遗忘了整个世界
因为如此便是生活
继续的方式
四、个人观点
先摘录一些影评:
失去嗅觉之前闻到爱之将近,失去味觉之前饱尝人世,失去听觉之前记得说爱你,失去视觉之前突然想见你的脸……这是我面对逐渐覆灭的末世,能做出最美丽温柔的姿势。
人类社会由人驱动,人由欲望驱动,欲望由感官驱动。
当感官消失的时候,欲望就变得没有意义了,作为人也没有意义了,感官的沦陷,才是真正的末日。
从创意的角度说,比之于最近拍的无数灾难片——那些用imax,3d,电脑特效,美女来驱动的那些世界末日,在这部描述感官沦陷的柔劲下完全丧失抵抗力。因为它无法挽救,它直接扑向人性的根源。
从发挥创意的角度来说,导演着实是将这块糖一点点含化了,淋漓尽致。
没有了英雄拯救世界,没有夸张的剧情和传奇色彩,只有一点点丧失感官的人。不需要反派,也不需要责备谁,当我们熟知的世界开始崩塌,当人一点点变为虽然活着,但却如同死了一样的木头,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都只是像个溺水者,拼命抓着还能依靠的东西,榨干自己所仅存的感官所带给自己的感动。
导演更侧重于描写了那些“让生活继续下去”的人,这些人是大多数,他们也许麻木,但是他们能活下去,他们能继续发现活下去的方法。
很狡猾的设定,人们看上去积极,但事情在变得更糟。
从无足轻重的嗅觉开始,味觉,听觉,最后……每一次,人们都是在痛苦之后,便欣然接受了,因为生活还要继续。丧失嗅觉和味觉不算什么,因为世界依然在那里,朋友,爱人也在那里,只是少了一些乐趣罢了,人们还是可以发现新的乐趣。但从丧失听觉开始,影片也变得无声了,人们开始真正地感到恐惧,作为观众,也能感同身受了,如果连视觉也丧失了,电影就不存在了,当然也是全片的终点,对于电影中的那个世界来说,世界还存在吗?
人们在最后的时刻,在视觉临近丧失的时候,终于学会了宽恕,宽恕身边的所有人,和好友相拥,因为人人都不想孤独地离开,宽恕别人是为了得到宽恕,靠近好友是为了能在最后关头仍保留一些感觉,我们看到了平和与情感上的升华。
但,但生活是为了什么?对于很多人来说生活就是满足自己的感官,正如同我们看电影一样,如果感官都丧失了,那人便是一块石头,人已经死了,死了固然平和,这是临终者的平和,这种所谓的升华与顿悟,是来自于绝望,这些人的确超越了人类的情感,但超越了这所有的感觉,也就意味着我心已死,这种顿悟,其实没什么可奢望的。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失去视觉、失去触觉、失去感觉后的人们。
末日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