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一名90后。
1
我的家乡在阳江市的一个小村子里,因身处农村,学习竞争小。大部分孩子放学后都玩去了,而我虽然也贪玩,但母亲管教得严,所以放学后,会学习。除了完成作业,还会练一下奥数,或者看一会书。可能这些事,对在城市长大的90后而言,是再平常不过的,但是在农村而言,是特例中的特例。
父亲高中毕业,在他那个年代里,是比较有文化的,由于某些原因,一直没能走出蓝领阶层。他喜欢看书和研究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包括名著、股票和风水等,最近还在研究中医。我养成爱看书的习惯,很大程度上是受他影响。母亲是个传统女性,小学文化,但字写得比较漂亮(到现在都比我的好,惭愧),家里的孩子被她管得服服帖帖。
可见,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尽管我对现在一些父母逼着孩子报这个班、那个班,骨子里痛恨。
2
小时候的我,在村里成绩基本上是第一。
三年级时,镇里举办了一次奥数竞赛,我以97分的成绩夺得全镇第一。校长非常兴奋,周一晨会当着全校学生的面表扬我,给我颁奖。我自己乐得鼻子都笑歪了,一天得意洋洋,拽的不行。这事在村子迅速传开,一时成为佳话。
五年级时,经数学老师推荐,我取代六年级的学生参加全国小学奥数竞赛,拿到全国三等奖,而和我一起代表学校参赛的六年级同学却什么也没有。至此,高年级学生非常清楚我的名号,而村子对我的评价也越来越高。
每每放学路过时,我常会听到大人们指责自己家孩子,你看看xx家那谁,再看看你......尽管我已记不清当时的想法,或骄傲、或同情别人,但那一幅幅嘟着嘴、垂头丧气、两眼惊恐的画面,却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我那时非常不解,为何大人们成天絮叨孩子的成绩,可自己却抽烟、打麻将、赌博,该干啥干啥。那时候我想,莫不是小孩子活该受罪,而大人们活该享受?
3
仍记得当年我背着一个卡通书包,往里塞了两只蟋蟀,走进学前班的课堂。那时的我,有些担心,又有点兴奋。
同龄的小伙伴们,和我一样,刚开始时有些腼腆,混熟了之后,叽叽喳喳个不停。时而炫耀自己漂亮的笔盒,时而展示自己新捉的蟋蟀,时而扬言高年级那谁谁是我堂哥、会保护我,仿佛无忧无虑的小天使。
因为村子里人不多,小孩子比较少,每年级大概六十来人,凑作一班,除非被留级,否则七年同班,直到上初中为止。正因为如此,彼此间的友谊更加深厚。
4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乐趣逐年减少,从最初的青涩到考试的苦恼。
可能大家会觉得我一学霸,怎么可能会担忧考试。我怕的不是考试本身,因为难度不大,真正害怕的是考不到第一,担心父母和亲戚们会指责我。曾经有那么几次,我没考到第一名,估计是母亲面子上挂不住,在亲戚朋友面前炫耀不了,结果一脸不高兴,怪我看电视太多,怪我太贪玩。我尚且如此,那些成绩比我差很多的更没有好果子吃了。于是,逢年过节,最怕被人问起成绩怎么样呀,考第几呀。得了第一还好,要是没得,估计被唏嘘半天,红包奖励都会少一些。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堂哥不听话,再加上没考好,结果有一次被大伯绑在门的旁边,用扁担打,想想都觉得后怕。原本堂哥是个有画画天赋的人,虾、马、山水、花草等水墨画画得非常逼真,和在美术书看到的差不多,他的画常常被贴到学校的画栏里展示。后来,不知为啥,大伯嫌他不务正业,把他的画具全部没收,扔了。从此,再也没见过堂哥拿起画笔。
那时候我自问,难道大人眼里成绩真的这么重要吗?难道爱好是一种罪过吗?
5
初一初二时,中学全十;初三时,基本第一。
高考时,顺利考入985高校。
一切看起来是这么平静,乃至于没有一点波澜。正像一滩死水,一个活物都没有,连风都懒得吹起涟漪。唯有“你看看XX家那谁,再看看你”,不绝于耳。
直到上大学,我才真正感觉自己是一个活着的人,而不是一副考试机器。只因为我有了选择权。
现在,随着自己的阅历逐渐丰富,阅读了大量的心理学相关的知识,我才明白,这不是我的问题,是社会的错。
如今我已参加工作,有自己的规划和安排。我已活过来,以后会活得更好.
只希望父母们多些关注孩子自身,而不是那一缕缕刻在答卷上的鲜红的叉和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