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后去向哪里?这是一念妄动的结果。因为一念妄动所以总会有对自己死后去向的敏感反应。这不难说明人的欲贪总会有无限的寄托和寄思,也总会寄托于死后的去向。所以,人死后去向哪里?这个问题不需要回答也不值得回答也不是问题本身的价值。问题本身的价值在于问者本身而不是问题本身。倘若你心无有他想安定不动不为过去、现在,未来有所奢望,那么这个问题就不存在。正因为你有奢望心未能“死”去依旧贪着世间不离妄想所以才会有这个问题的出现。诸如此类的问题有:“我从何来?”“我是谁?”“我死后去向哪里?”等等虚妄言语悉皆不离心识妄动有所求取。倘若虚空突生一念:我到底有多大?到底能承载多少万物?这样的虚空还是虚空吗?若不深达正三摩地怎么明了!单凭明白几个浅显文理就能通透么?可能么!
什么是神识?神,就是本神。本神不是宗教当中的内容,这里的本神指的是本我。为什么叫本神?因为这个“神”具足不可思议功能,能变化多端具无量妙用不可揣摩所以就叫做“神”。身处三昧的修持者就可以直观看到并大用无碍。怎么能大用无碍呢?换句话说,即便你再聪慧,若没有物质来展示你的聪慧如同你的聪慧就是白搭。所以你的聪慧必须借助物质来呈现出来,我们把能够展示智慧的物质称之为识,连起来就是神识。譬如:虚空如何展示?必须借助风雨雷电才能呈现。若无风雨雷电你连虚空的念头都没有,更别说展示虚空了。而每一个众生皆有神识即本性使然,这一点毋庸置疑。只是你是否于三昧证得而定,并不是单凭明白文理就能够通透。
人活着就像固态的冰、人死后就像气态的水、人转世就像气态的冰遇冷空气又重新凝聚成冰粒再落到大地,当人遇到正法就像固态的冰融化成水清澈透亮恢复本来面目一样。所以,人死指的是色身趋向生灭。人之所以称之为人是因缘聚合的产物所以叫做人。我们不能拿着这样的假名去延续死后那样的假名。也就是说人死后色身存在的形式发生变化就像固态的冰变成气态一样。我们把这种具有变易更迭的功能称之为再生性,也就是一个形态的结束不代表这个形态终结,恰恰相反看似一个形态的结束其实总会更迭成另一种形态的再生,这在禅定中十分明显。譬如:当你在自我意识中就有一个“我”的感知和认可乃至判断和辨别的存在。若你不在自我意识当中那么这个“你”又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呢?深达三昧的修持者就可以做到。所以,神识的存在是真实不虚的,是真真切切看见的洞察到的捕捉到的。作用于捕捉的东西就是我们的本神,而捕捉本身就是识。
倘若世间非世间的话,你必须亲见自己的神识而不是凭空妄造才可以清楚了知。所以,不见神识的人就像从来没有家的人一样,是没有资格大谈禅定妄说佛法的。否则造孽也是必然。
如何真正见到自己的神识,唯在定中即正三摩地。有机缘僧伽鼎然在现实亲自指导大家深入禅定真正见到自己的这个“我”。否则,一切所谓佛理的明白悉皆是拴驴的木桩反倒成为趋向生死的累赘。
问:不见性,学佛没有意义,这句话对吗?
僧伽鼎然答:对
疑问:对在哪里?
鼎答:对在正入根本不迷本性。若离根本迷于本性即便修行纵通经藏也是徒劳反倒造业。所以,学佛当见性,识达自家不迷于外方是正入,反之则是邪入即入魔道成就波旬。佛陀千言万语不离本性,苦苦说教令其悟入不迷于他。所以经云:不由他得,不由他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