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董小琳
好吧,之前我写过一篇《为什么读历史?》,今天我们又要来读科普了。
但是,我想澄清一点:起这个题目,真心不是为了和其他文章做排比。
而是在读这本书时,“为什么要读”的大问号,一直出现在我的眼前,逐渐从模糊到清晰。最终得到的结果,又让我十分受益。
对啊,学习科普到底有什么用?
在给出答案之前,我还是先来介绍一下这本书吧。
今天我们读的是“未读·探索家”系列的《茶杯里的风暴》。
它的副标题是:用日常之物揭开万物之理。
听起来有点悬,是吧?
万物之理?那不是顶级科学家、哲学家们研究的事情吗?
怎么能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呢?
(看了没,问号已经出来了……)
写这本书的作者也想当厉害。她是剑桥大学物理学博士,伦敦大学学院物理学家,海伦·切尔斯基,专注于研究海洋泡沫和气候变化的科普推广者。更厉害的是,2018年,英国皇家物理学会授予她威廉·汤姆森·开尔文勋爵奖章,来表彰她在物理学科普方面的杰出成就。
勋爵啊……我特意去查了下,这就意味着进入英国贵族阶层了。用知识改变命运,大概也就是这样了吧。
最后我想再啰嗦一句,这本书中文版的序,是我十分崇拜的万维刚万sir写的。作为一名物理学家,在知识付费的风口上,他华丽转身成为专栏作者。其实也可以理解成一种科普。不过采用的形式,更隐蔽罢了。不信的话,你可以观察下《精英日课》的内容,有没有“三句话不离本行”的赶脚~
好,下面回到今天的正题:
读科普有什么用?
比如说啊,我们都学过大学物理的通识课。记得里面有火箭飞行原理、高斯定理等等。
也许当时学的时候,你就问了:学这些有什么用?毕竟以后设计火箭的人,全年级也不一定能有一个(定向培训生除外哈)。除非有人对火箭感兴趣,否则大部分人也就是跟着交卷,一起把“原理”还给老师了。现在不照样过得挺好,所以说,读不读科普,没啥用。
额……这就是结论吗?
哈哈,当然不可能。
知道与会用
最近两年经常听到一句话,说:
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仍过不好这一生/这一年/这一个月……
总之,互联网时代获取知识的手段越来越多,我们可以随时接触到大量新鲜的信息,但却也只能停留在“知道”的层面。
比如说,某某女星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一夜间嫁入豪门。又或者,某某大叔,平时一副绝世好男人的形象,竟然暗地里养了好几个小三。知道了这些,还会有什么下文吗?明显没有。因此,面对八卦新闻,知道就好,没有争议。
那如果把八卦换成科普知识,仅仅知道就够了吗?
比如说,你今天看了一篇文章,告诉你气压会随着温度的不同而浮动。
那下次你去西藏旅游时,会想起这个知识点吗?
再或者,说点近的,下次给孩子爆米花吃,你会趁机给他讲“为什么米花只是变大了,而没有被炸得四分五裂”吗?
如果你这样做了,就说明你已经从“知道”走到了“会用”。
这就是在读《茶杯里的风暴》时,我得到的最大价值:一种更高级的思维方式。
它告诉我,很多看似遥不可及的知识,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因此,原本认为很困难的“会用”,其实很容易实现。
不管信不信,试一试还是很方便的。
比如,书中讲到区分熟鸡蛋和生鸡蛋的方法,除了敲碎了直接看,还可以用旋转的方式来分辨:
转起来的鸡蛋,用手按住后再松手。就此停住的是熟鸡蛋,又动起来的是生鸡蛋。
为什么?
(皮一下)不妨到书中,亲自找一下答案吧。
读完这段后,我就拿了一颗生鸡蛋,跟儿子试了起来。
结果并不是每次都会再动起来,于是我两又开始分析,为什么不是每次?其中有哪些扰动因素呢?
……就这样,一段充满乐趣与成长的亲子时光,开启了。
好,开头关于读科普的问号,答案已经揭晓了。
你不必飞往太空,杯子里的茶水就能告诉你星球旋转的秘密;
你不必追逐海风,点燃的蜡烛就能告诉你洋流如何环游地球;
它不像相对论那么高大上,缺少烟火气;
也不像十万个为什么那样琐碎,周旋在各种细碎问题之间。
《茶杯里的风暴》告诉了我们什么是见微知大,让我们在崇拜星辰大海的同时,对身边的平凡琐事也产生了敬畏之心。
你的茶杯里,藏着怎样的原理奥秘呢?
欢迎留言,我们继续讨论。
—END—
不是在读书,就是在码字的小琳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不妨点击下方红心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