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亚(化名),少女,16岁,一年之内,因厌学先后离家出走达九次之多,而被送到某某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接受封闭训练与心理疏导。
最初印象描述:
小亚身材略显瘦小,给我的感觉是严重营养不良与睡眠不足;头发被染成微黄色,很青涩的脸庞写满了倦怠;眼眶微红,一双眼睛大而无神。或许是第一次与家人以外的心
理咨询师面对面,她好奇、又不无敌意地直视着我。
访谈经过:
短暂的沉默之后,我等来的、她的第一句话是:“老师,都是我不好,我知道我错了,我爸爸为了找我,眼睛都长了白内障,工作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我太对不起我爸妈了。”
她不停的自责着……我等她情绪稍微稳定些的时候, 了解了她的家庭基本情况,父亲是银行职员,母亲做临时工,她从小跟着奶奶生活,与奶奶的关系深厚,可是母亲跟奶奶长年有矛盾,每次吵过架母亲就要死要活的,有一次还跑到公路上想要撞车死去,她跟在后面追,非常恐惧,害怕真得会失去母亲。
可是,有时,在家里,看到吃饭都不让上桌的奶奶,独自在边上的小桌上吃饭,她又伤心得要死。
父亲在这样的冲突中,只是回避,有时被逼急了,就大吼:“你们谁也不用死,让我死,死了省事,看不见你们吵!”
这时候的小亚就会特别心疼父亲,内心又责怪父亲,太软弱。有时又特别想保护他,因为爸爸是一家之主,家里的经济支柱。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时她对父亲又产生了一种别样的依恋感觉,她印象中最温暖的事,就是有一次父亲给她洗头发,帮她吹干头发的画面。她说:“老师,每次看到我爸爸回家很累的样子,我就想给他捶捶背,但又不好意思。”
青春期的少女,在悄悄爱着她的父亲,从专业的角度解读,这是典型的恋父情节。父亲哪知女儿的心理变化,在父亲眼里,总以为她还是个小孩子,忽略了她的性生理的发育、性心理的发展,对女儿意味着什么。对她要求一直甚严,只盯着她的学习成绩与名次。
这让小亚又爱又怕,偶然的一次机会,她跟一帮朋友去玩,感受到了从未有的轻松,释放了许多压力。从此,离家出走,成了小亚的一种释放来自家庭压力的行为习惯。
女儿离家出走了,家长便无比焦虑,父亲更是急上心头,放下工作请了假,一次次去找寻离家出走的女儿,找回来,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哭也哭了,罚也罚了,但依然无效。
一家人就这么互相折腾折磨着,最后,在万般无奈之下,只有选择把小亚送到了某某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
小亚在对我描述这一切的时候,泪水下来,哽咽着:“老师,我真得不是好孩子,我就不该生出来,要是没有我,这个家会很幸福的多。有一次,我听到我爸妈在他们的房间里叹气,说:我们怎么会有这么个女儿呢?她妹妹都比她省心得多。”
小亚在一次次被比较的痛苦之中,在家人面前,产生了浓重的自卑感。
案例反馈:
面对着痛苦、纠结、求助的小亚,我做为一个心理咨询师,一开始是要跟她建立一个良好的咨访关系,以专业的倾听,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再顺势引导,通过让她画家谱图,了解到她的家庭结构,成长背景,通过家庭系统的序位、关系、动力、责任,让她了解到,在她的原生家庭里,她只是一个孩子,上一代的复杂关系,她是无权也无力背负的,从而减轻了她的负罪与内疚感;通过小物件排列法让她清晰地看到,当她走到上一代的恩怨中时,她自己的位置上,是没有人的,她无法看到自已,也无法看到属于她的学习与未来。
时间过得很快,一个月的时间,四次团体治疗加个体咨询,小亚的领悟能力是很好的,她渐渐地放松了下来,她说:“老师,每次与你谈完话后,我都象松了一圈绑,轻松多了,谢谢老师,我知道了,我应该做孩子能做的,照顾好自己的生活与学习,孝顺爸妈。”
家长访谈:
此时,小亚的父母来校探询她的情况,要求见我。
我在咨询室见到了小亚的父母,他们是由校长领进门的,父亲走来跟我握手寒暄,母亲跟在后面,泪眼迷离,我请他们就座。
问母亲:“见到孩子了?”
校长说:还没见到,她只看到照片了。
看到照片,就哭成这样,这是一个很情绪化的母亲,我不由得内心笑自己,还是习惯于贴标签的。
父亲的思维非常清晰,也非常健谈,他从整个家庭的角度,谈女儿的变化,说:“我知道,孩子变成这样,其实是我们家庭的责任,她承担了很多大人之间的矛盾,老师,你是专家,你应该告诉她,大人之间的事,跟她没有关系,让她转变思想,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我对她的学习成绩要求不是很高,她只要学就行,只要别再离家出走,就行。”
什么都懂,就是做不到,充满了无力感,好象什么道理、真理,在这个家庭中,都不起作用。
我从这个父亲身上,看到了小亚的影子,无论是长相,还是性格,都有影印。
小亚说起父亲对她学习的要求,其实还是很严格的,她的班级里面60人,她是在40至50名之间,而父亲要求她必须进入前十名,她是这样说的:“老师,爸爸打死我,我也进不了前十名啊,我达不到爸爸的要求,让他在同事面前抬不起头了,我没脸见他,我太对不起他了。”
当时我问小亚,此话何来,小亚说:“有一次跟爸爸去参加他同事的婚礼,那个叔叔说,你女儿真漂亮,学习也不错吧。”
爸爸当时低着头,感觉很没面子:“漂亮什么啊,学习比你家孩子差远了。”
小亚当时非常伤心,自我价值被贬到了尘埃里,严重伤害了自尊。
我等父亲说完了,看着我的空儿,小心翼翼的求证这些话,这个父亲不好意思的说:是有这么回事,当时只是随口一说,她竟然记着。
我说:孩子在青春期,是很敏感的,在面对很多人际关系与具体事情上,她是迷茫的、困惑的,但又不知道怎么样去应对,她只是按她的理解,本能的做出反应。家长的一个眼神,一句话,对她都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容器,父亲是天,母亲是地,当天地都在动荡的时候,孩子是无所适从的。
父亲说,我知道,我们有很多地方要改,可是,也很不容易。
他看向自己的妻子,那个母亲只有哭泣叹气的份儿,在解释跟自己的婆婆之间的矛盾。
建设性的专业干预:
我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我也感觉,这是一团乱麻,不好解决。但是,我们可以做一下建设性的调整,只要一个动作,孩子就会看在眼里,比如,奶奶是家里最老的人了,在这个家里,给她应有的尊重,让她在吃饭的时候上桌,并在上座,孩子也会同样的尊重你们。
家长不断的点头,一个小时的访谈,很快就到时间了。小亚还要继续留在学校里,改变她要改变的,而这对家长,也带着思考,回家去了。
我们相约,一个月后,再次访谈。
督导武新忠语:
看得出、小亚本人及其家人对咨询师是认可的、接纳的,这十分难得。 咨询师的下一步应以现场条件、对小亚本人、父母及全家都有很多工作要做:
1、 对小亚本人以支持性技术、对其心理发展与成长给予辅导、答疑解惑;
2、对父母应与其共同探讨小亚的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什么?父母对她做了什么? 女儿问题行为是如何形成的,调整中、父母应如何配合;
3、 对整个家庭、咨询师应以中立态度,营造一个触恰、轻松的交流氛围,引导每个家庭成员发声、了解家庭的互动情况、症结所在、而后给予专业的辅导与干预,促进家庭内部的关系改善与情感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