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主要训练见他人之不见。可先复习课堂上讲过的十大理念之首“求助者是活生生的人”,继而再透过“端午”和“节”这一文化现象去寻找作为主体的人,可联想可见与不可见,比如苹果落地可见,万有引力不可见;幡动可见,风动不可见!期待大家精彩发挥!
简答:
1.生活其实就是催眠,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被催眠的人。换句话说,我们习惯了日常生活现象,习惯了所见所听所想,一切按照心理最简约化方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着,这使得我们更好的融入了现代社会节奏,同时也容易人云亦云失去独特的批判性思维。
再进一步说,我们容易把人、别人、活生生的人“物化”。总是用功利的、物质的、可量化的思维模式看待原本无限生机、无限可能的丰富世界。比如刚刚过去的端午节,我们提前准畚的是吃粽子、包粽子、煮粽子、送粽子,端午节已经等同于“粽子节”,好在期间还夹带了“父亲节”,占了便宜般带着老人去了趟搞优惠活动的动植物园游玩,还算不枉假期一次。
很多时候,我们忘记了我们都是人,假期或者节日要考虑人的需要。看罢李老师文章,深为“端午”“节”的概念具体化特别好。好多时候,我们走的太快太急太自以为常,需要停下好好思想一番,不亦乐乎。
心理咨询或者日常生活中,记住别人是“活生生的人”非常重要。忽视常识把人“物化”,这是快节奏生活的代价之一,好比节日不再斟酌仪式,没有慢悠悠的品味,似乎都在迫不及待赶时间做事业。当我们过分追求工作成绩、事业结果,容易物化人,甚至自己,真的把人当作了“生产资料”。
我们听到别人的故事,看到别人的行为,直观的问题代替了潜在的根本,好比孩子考试不好不听话,工作不力搞出麻烦,我们严格要求的同时忘记了人的行为都是环境极其个体综合作用的结果。勒温社会学公式很简单,却给于我们很深的启示:别忽视这个人,还有这个人所处环境。
把人当做人看待,就会多出人文情怀,理解那些我们自以为不屑一顾自私自利行为,如占个小便宜参加优惠活动;尊重那些我们瞧不起的行业从业者,如去饭店里会觉得人家服务不好;感恩那些我们平常不在意的人和事,如家人、亲人和别人对我们的付出;平等心态看看似不如自己的人,以及高高在上超越我们位置的人。
2.通过“端午”和“节”这一文化现象去寻找作为主体的人,端午的来源类似清明节具有特殊含义,表达纪念、哀思之意,用语要与安康、平安有关,这原本没有问题,追根溯源才有历史感,节日有了文化味道。但是到底如何过,不能千篇一律,统一要求,毕竟人是具体的,自由的,不是僵化的,适合的才是有现实意义的。好比高考期间,对于家有高考生的家长来说,小心谨慎,关注交通、天气、饮食等等,对于别人就是普通的日子,丝毫没有特殊感觉。
所有文化都是人的文化,意味着特定时期重大意义,文化传承则是一代代人纪念的过程,也许本源不变但是时代不同,应对纪念的方式也就与时俱进。牢记以人为本,人是根源,人是具有局限性的,人是感性理性具有的生命体,节日由人来过,而非人被节日主宰。
文化对于人的熏陶,属于潜移默化过程,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产物,即社会化过程影响无时无刻不有,但是文化再强大也是后天的,一定不能忘记先天人的本源特性,我们首先生存,然后发展,具体到现实生活中生存发展则是混淆在一起的。说到底,人的行为都是遗传和教育的综合,是先天和环境结合的结果,我们见到的是人的行为,背后却是人格和环境在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