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去年疫情期间下决心考研,经过将近8个月复习、初试、复试,我在上周五傍晚收到了第一志愿大学拟录取的邮件通知,宣告真正考研上岸了。
考研路漫漫,第一次考研,我跟大多数一样,一开始都不知如何下手,从大的学校专业选择,再到选择复习书目、如何复习背诵记忆,都曾一度让我茫然无措,中间也走了不少弯路,浪费许多时间。在自己经历一番后,希望把其中点滴经验分享给考研学子们,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问:为什么要考研?
身边很多朋友都有考研的打算,但迟迟没有行动。归根结底,是他们找不到考研的动力。
我最初考研犹豫的点在于:第一,年龄。我是92年的,我怕自己年纪太大了,学校不接收。第二,我本科毕业已有5年,距离上次高考认真备考状态已有10年,我怕自己没办法做到静下心去学习备考。第三,我是一个教育机构的负责人,平时客服交流、教学工作也不少,如何挤出时间,拥有精力学习,也是个问题。
我心中一直有个考研梦,但一直未能行动,就是源于我内心有太多的“怕”与自卑犹豫,我不敢相信自己可以做到。疫情期间发生的许多事,让我真正沉下心去问自己:我为什么一直想考研?
经过许久的思考,我发现,结合实际,我已把教育作为我的终身使命,要想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我就必须跳出舒适圈不断学习,才能跳出与同行教育机构低纬度的价格竞争,获得更高层次的竞争力。谈及梦想,我内心有对求知的渴望,有对校园生活的向往。更重要的是,我意识到我如果再不行动,我可能一辈子就失去了重返校园的机会。
当我真的想明白自己为何出发时,我有了无比坚定的决心。无论如何,我要做到!有梦想就去追,不让自己人生留有遗憾。这个对我后面备考帮助特别大。每当我觉得自己快要放弃时,我就会回顾自我初心,以此再次鼓励自己坚持,重新进入复习状态。
如何选择学校专业
对于学校专业的选择,我没有太多迟疑,选择我本科母校与教育学专业。网上一些文章会推荐选择本科不同的大学,这样能感受到不同的学校教学氛围以及拥有不同的校友圈,这对以后毕业后的人脉资源会有所帮助。这其中不无道理。只是我结合我自身实际,依旧坚定自己最初的选择。
在这儿,我会建议大家尽量根据自己实力水平选择好第一志愿的学校,争取初试就过学校的分数线。很多学校是特别保护第一志愿学生,只要初试过了,基本复试老师不会太为难你。但如果初试不过参与调剂,那么调剂人数选择一多,老师的筛选标准就会上升,竞争跟压力就会随之上来。
网上也有一个观点是跳跃式考研,211考985,非211/985考211/985,不断刷新最高学历含金量。我也是觉得可取的,重点看个人的取舍。
如何做好复习
我考的是全日制学术型教育学,需要考试的科目为:政治、英语、311教育综合(教育学原理、心理学、中外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接下来将从各科的教辅选择、复习安排、注意事项三个方面分享。
政治教辅:肖秀荣编订
教材我选择肖秀荣编订的。大部分考研学生考政治必选他的教材。之前我也是迷迷糊糊听从大家选择,但这次考研一看试题,基本大多数题都在他习题中出现过,大题第一二道跟他冲刺四套、冲刺八套里的题一模一样。我倒吸一口冷气,还好考前最后30天上网买了他的最后冲刺两套并花时间研究了,不然真的亏大了。因此肖秀荣的教辅,特别最后冲刺两套题,大家一定要刷。
肖秀荣教辅一般下单都是买一本他的详细内容解析,1000题上下册。后面还有必背大题、时事、冲刺四六套。这些书最先到的是内容详解,其他都是在编完后陆续送达的。
政治复习:先选择题后大题
我政治是从7月才开始复习的,但光看详细内容解析,一大段一段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真的看得我头昏眼胀,也不知哪儿是重点,看不到一会人就犯困。等到后面9月才慢慢摸索出正确的学习方法。
政治第一轮复习可以详解精炼跟1000题刷题搭配使用,边看教材边刷题。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能通过题型去熟悉复习内容,知道哪些知识点是重点,以什么方式出题。第二能为第二轮复习节省时间,在第一遍做题时边写边备注划重点,可以大大提高二轮复习的效率。
争取在9月前把书大概内容了解下跟刷完1000题,二轮重点去复习好那些做错的题型跟不熟悉的知识点。考前把4套8套认真写完,基本选择题问题是不大。我这次考研大部分选择题都是来自1000题跟冲刺4套8套。在100分的政治考试里,选择题是占50分.
等到9月中旬必背大题教材到手,再开始进入大题的背诵。不过,这儿我先建议大家先把整本书必备考点先通读一遍,读熟了,对知识点大概有一个整体性把握。一般来说,政治大题总共5道,第一题是考察马克思原理,比如我们这一届考的就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国内政治时事(今年脱贫攻坚战)、文化重点(爱国主义精神)、中国史事关键年(今年抗美援朝70周年)、国际时事(比如今年中美关系)。如果了解当年的重点主题,再在4套8套到手后,去选择性背诵重点,这样既能节省时间,又能提高答题命中率。
英语
我本身是英语老师,所以英语学习占用时间是最少的。这儿有几点建议给大家
第一:重视单词。虽然我是英语老师,但我也丝毫没有懈怠单词背诵。我基本每天都花一小时左右时间在单词背诵上。到最后20天,我更是早上花一小时,傍晚一小时,每天两小时复习单词。可以下载百词斩,里面有考研词汇,订个计划每天背诵。毫不夸张,即便我是高中老师,里面有将近一半的单词也都是我完全不认识。单词的掌握必须日积月累,不然是很难提高的。如果基础差的可以先背诵中考词汇、再高中词汇、最后再考研词汇,一步步打好基础。
第二:有技巧刷题。英语我就买了历年真题。后面因为应付专业课复习,我中间有一个月是没碰过英语,一个月后我觉得时间来不及就开始刷题,突然发现自己语感落下很多,阅读也是排除剩下2个,最后选择个错的。那时,我有点不甘心,就继续刷题,但越刷越错,整个人变得很烦躁。后面我冷静下来,分析了情况。首先:单词没有坚持积累,很多词汇看着眼熟却翻译不,导致文章理解出现偏差;再者,我对文章结构把握不清晰,切题也忘记使用技巧。打个比方:如果这篇文章是说明文,那么开头结尾一般是强调主旨的,那么遇到询问作者意图、文章大意的题型时,我们就该回到开头结尾,把握主旨后选择,而不是根据中间某个段落去推断。
因此,如何有技巧刷题?就是每次做完一篇阅读,要去校对答案,看答案如何推出这个结论,从中去了解出题人的出题思路,把这个方法掌握好,再去做相似的题型巩固方法,而不是一味刷题校对答案。
专业课
我是考311的教育学统考,但这个我是直到9月研究生报名时才知道的。我的一志愿大学之前都是自主命题的,也就是学校自己出题,只考大题,不考选择题。所以从5月复习我就一直背诵主要的大题,而没有去细看小题。而在311考试中,会有90分的选择题,辨析题。311试题难度也大很多。所以当时知道的时候确实有点崩溃,一度产生想放弃的心。好在坚持就是胜利。也鼓励大家在考研漫漫长路上坚持下去,结果会让一切坚持努力变得值得。
专业课我选择的是凯程的教辅书,这是我师兄师姐推荐我的。有教辅的第二次翻译,会比直接看教科书容易理解。
但后面看完一两本书后,我发现我即便背诵下来教辅里的重点,但隔一段时间后,我脑子竟回忆不起一点知识点,全部忘记了。归其原因,第一是我跨专业备考,很多小的知识点我是不理解的,虽然文科只要背诵就好,但不理解的死记硬背是没有效果的。第二,我的专业课知识结构是散的,知识与知识我并不能领会他们的联系,所以碎片化的知识也不利用记忆。
9月后,我就决定报网上的课程,果然,有专业老师的指导,知识就变得通俗易懂,而且他们会把零散的知识归纳好,变成结构化的知识网,符合人的记忆规律。最后3个月我才真正进入有效学习,把几本书的知识点记住。善于求助,学会对的学习,比起努力学习,这个是我在这次考研学到很重要的一课。
对于专业课内容背诵,我也有做了取舍。因为9月中旬才进入真正学习状态,留给我复习的时间不多。最后,我放弃一本书的复习,研究方法这本书在教育学中只占了10%,比起花时间去复习全,我认为把复习好的知识点巩固好,提高得分率更重要。最后研究方法这本书我基本算是没有学习。再有,我特别重视自己知识的基础,剩下时间我没有去研究教育热点,争夺最后一道大题的高分,我的精力都放在保证我基础巩固题型的正确率。至于大题,我就根据基础知识点自己临场发挥。最后我300分的专业课考了206分,虽然不是特别高,但对于我这个跨专业,只用不到8个月(真正有效学习估计只有4个月)的人来说,我已经很满意了。
注意事项
1.在决定报考学校前,可以找学校师兄师姐了解情况,最好的帮助莫过于走在你前面的人的经验之谈。
2.一旦下定决心考研,就制定时间表,严格执行。我中间还是毅力不够,没有坚持早起习惯,以至于后面越临近考试时间压力越大,这点比较影响心态。
3.别熬夜学习,这会影响学习效率。我最晚也没超过1点前睡觉,不然隔天没精神学习工作。
4.要做好备考与其他生活的取舍。我是自由职业的英语辅导老师,所以时间安排上我比较能够自己做决定。为了考研我推了很多工作,就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多复习时间。两者都要,很容易两样都做不好。
5.如果压力太大,想哭就哭吧。哭完记得喝杯水就好。我是个哭点比较低的人,最后30天,我基本每天都会自己一个人躲在天台哭一会,我会容许自己用哭的方式去释放压力。经历过考研的人都了解孤单的滋味,但自己选择的路就得咬牙坚持,坚持下去就好了。
6.如果感觉快坚持不下去时,就幻想自己考研成功时得意的模样。我有几次偷偷躲在被窝里哭时,我就会想像自己拿到通知书神气的样子,幻想自己重返校园学习的情形。不知不觉,内心就有个声音在表达对那个彼岸的渴望,也就有了坚持的勇气了。
写在最后
现在的我会感谢去年的自己,不仅仅是自己努力一年终于得到了一个圆满的结果,更在于这个过程,我重新找回了那个为梦想不尽余力的自己。成长永远都是在不断否定过去的自己,奔向一个更加优秀的自己的过程。这个过程有痛、有泪,但真正做到的时候,你会发现,一切都是值得。因为,我们都会是更好的自己。祝福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