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器械(兵械)
武术器械(兵械)泛指古代战场运用的冷兵器和武术运动中使用的训练或演练(实用)器械。 早在商代,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就有了适应车战的长短青铜兵器。主要有矛、戈、戟、钺、刀、大刀、大矛、剑等。 战国末期,兵器逐渐向铁兵器演变。铁兵器有剑、刀、戟、矛、匕首等。汉时兵器又不断改进发展,技击内容也比较丰富。 汉时已经有了剑舞、刀舞、双戟舞、钺舞。这说明汉时的兵器既是战争的武器,又在逐步向艺术观赏(套路)、强身健体方面发展。 宋时军中的兵器开始向多样化发展。《武备志》记载枪就有18种。如骑兵所用的“双钩枪”,步兵所用的“素木枪”,还有“捣马突枪”、“拐刃枪”等。宋代在民间有很多练武组织,如“锦标社”(射弩)、“英略社”(使棒)等,这些民间团体自制一些武器在街头设场演武,表演多种多样的武艺,有弄棍、舞刀、舞枪、舞剑、打弹,还有对练如“枪对牌”、“剑对牌”等。对兵器改进发展起着较大的推动作用。 明代军中主要兵器有长柄刀、枪,短柄长刀、腰刀,杂式兵器有镋钯、镋、扒、马叉、狼筅、铲等。清代军中使用的兵器基本与明代相同。明清是中国武术走向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发论述、记载古兵器的著作,如《武编》(编者唐顺之,明嘉靖年间[1522-1566]刊印,此书在“前五卷”里列有牌、铁火器、射、弓、弩、甲、拳、枪、剑、刀、锏、锤、扒、镋、火夷等17篇)、《纪效新书》(作者戚继光[1528-1587]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刊印,书中有长兵、牌筅、短兵、射法、拳经等篇,还讲解了枪、牌、筅、棍、钯、射、拳等书中页面武术)、《武备志》(作者茅元仪,明 天启元年刊印,此书共分五部计204卷,84卷到92卷载有弓、弩、剑、刀、枪、钯、牌、筅、棍等兵器)、《手臂录》(清康熙元年吴殳著,此书以精解枪法而著称)。这些著作都在不同程度上记载了一些拳术、兵器的技击方法,对明、清代的武术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清廷禁止人们练武,但在民间则以一些“社”、“馆”等形式秘密习武、传授武艺。在这个时期,一些有造诣的拳师自立门户,发展风格各异的拳术,逐步形成自己的门派拳种。如著名的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八极拳、劈挂拳都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著名的少林、武当等门派在这时期已发展成熟。兵器的发展则冲破传统的十八般兵器的式样,向多样、多功能、奇特化发展,如各种形状的“判官笔”、“峨眉刺”、“子午鸳鸯钺”、“乾坤圈”、“日月牙”、“链子剑”等,暗器有“飞刀”、“飞剑”、“飞刺”、“铁鸳鸯”、“如意珠”等。 随着近代武术的发展,也流传下来一些奇特的兵器,如“日月乾坤刀”、“官天梳”、“蛇尾伞枪”、“麟角刀”、“日月乾坤刀轮”、 “阴阳鸡爪钺”(其中一些已经过改进)等。这些兵器以自己奇特的形状与巧妙的击法,立足于中国古兵器(现代武术器械)之中,这些兵器的出现,丰富了中华武术器械,对器械套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早期的青铜兵器对现代武术没有太大的实用价值,主要用于兵器研究,并为反映历史的影视戏剧提供一些兵器参考资料。 从宋以后有关资料记载的兵器可以明显看出,兵器在各历史时期始终在不断改进与发展,它的改进与革新推动武艺的发展。一种新型兵器的制成必然伴随着新击法的出现,兵器的不断改进可以说直接促使兵器击法与套路的不断完善。我们的祖先对兵器制作与发展已经做出了相当的成就,特别在军队中,兵器占有重要地位(《武经总要》、《武备志》、《武编》等著作,都有所记载)。但民间武术门派的独门兵器就少有记载。由于历史原因与各武术门派的保守,也使一些独门兵器失传。因此,如何使古兵器重放光彩,将其改进成为习武之人得心应手、强身健体的器械,如何挖掘整理中华武术器械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国武术界应该将其作为振兴武术文化的一个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