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开会全体人员会,我们老大讲了个自己亲身经历的小故事。有一年,他跟随当时他的直接上级领导去某风景优美的城市出差。晚上对方接待住宿的给他的领导安排在20楼,他住在3楼。清晨起床后,他拉开窗帘,往外一看,映入眼帘的是满目脏乱不堪的建筑垃圾,心想:这什么事啊!这么有名的城市,居住环境这么差,这一天怎么会有个好心情呢?正在胡思乱想呢,房间里的内线电话响了,住在20楼的领导,请他上去。直到进入领导的房间之前,他还在想:就这样的环境,这么脏乱差,何来的好心情?真不知领导一大早找他干啥!结果一进门,领导亲热地叫他:快来看看这窗外的美景,真是美不胜收啊!他往窗外一看,惊呆了!远处绵延弯曲的小桥流水,映入满目的绿树红花,真是诗一般的所在呀!他一想不对啊,我看到的垃圾呢?遂低头往窗外看,结果,除了美景还是美景,什么建筑垃圾、什么脏乱差,啥也没有!瞬间,他明白了。因为他俩所在的高度不同,看到的景象当然也不同。
关于这一点,李老师也曾讲到过:境界不一样,看到的就不一样。
由此我想到了,在李老师的《心理观点》中读到的一段话:
孩子出门看到的东西与成人不一样
她:“绝大多数从事儿童教育的人,并不懂孩子。需要举例吗?”
我:“很需要。”
她:“好,我们就举例:我看过一些给孩子看的文章,例如说早上出门吧,会用孩子的口气去说:天空很蓝,朝阳很美,树木青翠,空气新鲜,诸如此类,对不对?”
我:“是这样,这是表示孩子的纯洁。”
她微笑:“那我来告诉你我知道的吧。就早上出门看到什么的问题,我问过不下100个孩子。你知道孩子都在看什么吗?”
我:“不是刚才那些吗?”
她:“绝对不是。他们的身高没我们高,也就没兴趣看那么多、那么远、那么宏观。他们比我们更靠近地面,地面才是最吸引他们的。他们会看虫子;会注意走路踢起来的石头;会留意积水的倒影;会看到埋在土里一半的硬币;会认真地研究什么时候踩下去才会发出踩雪特有的咯吱声;他们会观察脚下方砖的花纹他们注意的太多了,但是没几个仰头看天、看朝阳、说空气新鲜的。”
我:“你的意思是说很多儿童读物其实是成年人的角度?”
她:“是这样,我们看这种文字,会觉得很新鲜,而孩子看着会觉得很无聊。孩子很聪明,但是他们不大会表达,他们只能直接反应为:没兴趣。”
我:“你从什么时候起留意孩子的态度的?”
她:“4年前吧,大概是。那是跟我哥和嫂子去逛商场,小外甥一直在闹,就是不愿意在商场。开始我觉得他是想干别的,后来发现不是。就在我蹲下去给他系鞋带的时候,我环视了四周才发现,在孩子眼里,商场一点都不好玩。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腿,鞋子,裤子,很没意思。”
我:“所以……”
她:“所以我才明白,我已经忘了小时候的那些看法了。”
我也想起了好友的女儿上一年级时几乎每天早晨总是迟到。后来,老师找家长,两口子很纳闷,不对呀,孩子每天很早就出门了,从家到学校再慢十分钟也就到了,为什么会迟到呢?于是偷偷派了爸爸跟着,结果发现,小女孩一路走一路观察扛着食物行色匆匆的蚂蚁们;读完这段话我也理解了为什么小牛牛总喜欢在各种古力井盖上跳来蹦去乐此不疲。原来,他们的世界里看到的都是他们的高度和角度所能见到的呀……
这就是为什么心理学要求父母在和孩子讲话时为了尊重孩子,要保持和他同样的高度,通常会要求做父母的蹲下来和孩子讲话。那样,孩子会认为你你和他是平等的,其次孩子会认为你眼睛里所能看到的世界和他是相同的。当然,现在的超市也在一步步改进,我们可以看到的首先就是商品的摆放不再像过去那样,好看的样品都摆在高高的位置,而是根据商品的种类和性质来摆放。比如,深受孩子们喜欢的各类食品和玩具通常都是从最底层开始往上摆,易于不坐购物车的在超市跑来跑去的孩子伸手取放。
由此我联想到超市管理者应该是学习了商品营销之类的手段,所以在商品的摆放上更注重不同消费者。据我观察,针对孩子的商品,都是从底层开始往上摆,所以其实现在的孩子们是很愿意逛超市的。而针对我这种目标型顾客就是李老师所讲的狩猎型顾客(我没有时间逛超市和商场,通常会带着心中已有的商品清单,直奔目的地而去),超市或商场会因为我们这些顾客不定期将所有商品陈列来个重新大洗牌,重新排列。我清楚地记得,我有几次去到我们这里的两家超市,也是直奔目的地而去,但不好意思,心目中的商品陈列位置已经全部换了地方,我生生由目标型顾客,逼不得已变成了冲动型顾客,我只能一边走一边找我要的东西,在此期间,我的购物车里冲动的多了一些不在这次计划之列的商品。看来,超市和商场等商家为了应对我这样目标型的顾客也是蛮拼的。换个角度说,他们应该也学习不少营销心理学的知识吧。
扯得有点远,回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所在的高度不同,看到的景象当然也不同,那么不同高度的人的认知也必然不同。因为,他们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如前面的小事,我的领导因为站在3楼看到的是满目疮痍的建筑垃圾,所以他想当然地认为他的领导眼里也会看到这些;同样地道理,他的领导因为站在30楼的高度,看到的是繁华和美景,他也想当然地认为对方眼里也该看到这些。这都是将自己当成了对方,问题就出在这里。而我的领导之所以能及时觉察出不同,就是因为他也站到了30楼,看到了自己所没有看到的。
高度不同决定你的认知不同,同样地,看待事物地角度不同,认知也不相同,它所引发的后果也会截然不同。如《题西林壁》,置身事件中的人往往被自己眼前的景物所迷惑,被自己的观点所困扰。由此,我想到了几年前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件小事。那时,我还在电台负责,当时的政工科长打电话到电台,要求我们报一名人员下工作队。接电话的李主任找我商量时面有难色地说:电台仅有的两名在编男同事,徐主任下工作队三回了,我也下两回了。我一听这简单,说,报我的名字吧!我没下过,你报我就行!听我的,你若报上,局里还不一定让我去!善良的李主任想了想终究没舍得报我的名字,他跟政工科长说:我们电台两个在编的男的已经都下好几回了,李台长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结果,这位直男政工科长还真就将原话学给了我们当时的局长。局长一听很生气:还你们台长很忙?有多忙?还有我忙?就让她下工作队!名单出来后我蒙了,凭我对我们那位局长的了解,既然我话都说到那个份上了,按道理讲不会让我再去工作队呀?这是怎么回事?叫来李主任,一问,明白了。原来,他根本不是按照我们事先沟通好的方式去跟政工科长对接的。我是站在领导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的,凭我对我们领导的了解,首先对待工作态度要端正,所以,我要求李主任报上我;但若真名单报上我,领导会考虑到实际工作,即便我态度再积极也不会让我下工作队。反之,李主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他认为电台真的离不开我。但在领导看来这就是工作态度不端正的问题了,即便工作再离不开,对不起那你还是去吧!就这件事情来说,他们其实谁也没有错,问题就出在都是将自己看成别人。而解决问题最有效地办法便是:把别人当自己,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问题,这一点我当时意识到了,也告诉了李主任应该怎样应对,但可惜我们善良的李主任没听我的。所以,我成了那年唯一一个市直单位女性下工作队的特例。
归纳总结,这两件小事其实还是蕴含了我们学过的,李老师讲过的以下知识点:
一切心理问题都是把别人当自己,这是自私的表现。一切心理问题的解决都是把自己当自己(让自己保持自尊),把别人当别人(如把孩子当孩子,划清边界),最好的是把自己当别人(如理解孩子与孩子共情)。
1.你心中有什么,眼中就看到什么,这是宗教的角度;
2.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哲学的角度;
3.我们看到使我们希望看到的,这是科学的角度;
4.这个世界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罗丹)。
(20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