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妈妈领着女儿走在路上,遇到两个熟人。
寒暄之后,妈妈对孩子说:“囡囡,这是王叔叔,这是李阿姨。快叫叔叔,叫阿姨!”小姑娘看着微笑的陌生人,面无表情,不肯开口。妈妈一再催促,孩子反而躲到妈妈身子后面去了。
妈妈很尴尬:“这孩子哪哪都好,就是太害羞太怕生了,可别介意啊!”
叔叔阿姨哈哈一笑:“女孩子嘛,胆子小很正常。”
叔叔阿姨走了,妈妈严肃地说:“爸爸妈妈说过多少次了,小孩子要叫人,你刚才很不礼貌啊!幼儿园老师不也说了吗?小朋友要懂礼貌。”
就因为这么一件小事,小姑娘就被贴了几个标签:害羞、怕生、胆小、没礼貌。
类似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经常在我们的生活中上演?不听话、爱磨蹭、爱哭鬼、脑子笨,你是不是也对自己的孩子说过很多这样的话?
父母总是不经思考就肆意地评价孩子,或者粗暴地用几个标签概括孩子的全部。这些标签,实际上是给孩子的心理暗示,如果这种心理暗示不断被强化,孩子慢慢接受了这个事实,时间长了他就变成了这样的人。
不久前看了一期《少年说》。小姑娘带着哭腔委屈地说:“妹妹总是招惹我,还找爸爸去告状,爸爸啥也不问就过来教训我。爸爸,你能不能相信我一次?”
台下的爸爸循循善诱地开导女儿:“你不是学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吗?以大让小你不懂吗?你是姐姐,得让着妹妹啊。”
小姑娘忍不住哭出声来:“每次都是她错了,您都让我道歉。”爸爸很无奈:“她小不懂事,你是姐姐啊,你也不懂事吗?”
不到一分钟,爸爸的车轱辘话说了四遍,父女俩交流中断。
虽然能面对女儿的指责一遍遍耐心解释,但这位爸爸当得并不合格。那么爸爸错在哪里呢?很显然,他错就错在,长期把“姐姐”的标签贴在大女儿身上,在标签的掩盖下,他并没听懂女儿的意思,盲人摸象般地把姐姐让妹妹理解成姐妹关系的全部。
给孩子贴标签的家长是可怕的,合格的父母绝不会随便给孩子负面心理暗示。标签贴到孩子身上之前,早就在你脑子里形成了,想不给孩子贴标签,首先要把它从你自己的脑子里撕掉。
怎样撕掉我们脑子里的那些标签呢?《做自己人生的CEO》这本书通过简单四步,教你撕掉标签,成为一名合格的家长。
第一步,发现标签。拿出纸和笔,在纸上写下能描述孩子缺点的五个词,比如粗心、拖拉、不讲卫生、脾气倔、挑食。这些词其实就是隐藏在我们脑子里,随时备用而我们不自知的标签。再从这五个词中挑出一个最让你头痛的,记住它们,最头痛的那一个重点记忆。
第二步,完成问答。如果你的儿子一向完成作业特别拖拉,有一天你突然发现,小家伙今天变快了,这让你很高兴。这时你需要在心里回答几个问题,注意,问题是你自己找出来的,找问题要偏重于孩子改变的具体表现。
这时你的问题可以是:我是怎么发现他改变的?具体哪一点,让我发现他变了?让我特别惊喜的是什么?你的答案是:今天他提前半个多小时把全部作业搞定,写得又对又工整,让我深感意外的是,两个多小时的时间,他一直安安静静地写,既没被蚊子咬,也没自己搞事情。
第三步,描述理由。通过自问自答,你知道你的孩子有能力又快又好地完成作业了,当再看到他写完一个字摆弄一下手里的笔时,你就不会火冒三丈。这时你试着找他磨蹭的理由,比如在心里把眼前的糟糕情况描述为“他今天写字有点慢”“是什么把他的小脑瓜难住了呢”。这么一想,你在主观上给他贴牢的“磨蹭”标签就松动了。
第四步,发现例外。有一个学生,总是拖拉到晚上11点以后才把所有作业完成。家长为此伤透了脑筋,最后不得不找专家咨询。当专家了解到,这个孩子虽然睡得晚,早上仍能按时起床,白天精力充足,而且考试成绩一直稳定在班级前十名。于是专家提醒家长,你的孩子有他自己的节奏,只是这个节奏跟你们要的不一样。
这个案例说明,任何常规之外总有特例,这些特例带来的问题往往在常人眼里看似无解。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发现例外,才能打破认知惯性,才能解决“无解”的问题。
这四个由浅入深的步骤其实并不难掌握。这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一步步理清思路,解决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思维缺陷,发现孩子身上问题的本质,找到改变的契机和希望。在这个过程中,你脑子里那些负面标签自然就被撕掉了。
作者在本章结尾分享了一个跟标签有关的故事。
吉利安·林恩是著名的舞蹈编剧,她的代表作品《猫》和《歌剧魅影》位居四大经典音乐剧前两位。吉利安在读小学时,因为坐不安稳和迟交作业被老师贴上了标签:这孩子,没办法好好学习了。
妈妈带吉利安去看医生,医生问诊之后,借故把妈妈叫出诊室,他们躲在不远处。无聊的吉利安随着音乐的节拍,自己跳起了舞。医生兴奋地说:“你看她,多美好。她没有病,我建议让她去学舞蹈。”
老师给吉利安贴上了“学习障碍”的标签,有了这个标签,大家看到的是吉利安的不安分,当医生帮助妈妈撕掉标签后,那个翩翩起舞的精灵女神诞生了。
今天,我想说的是:花都是一朵一朵独立地开,请拿出你的耐心和时间,静静陪伴孩子成长,千万不要粗暴地把他们裁剪成你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