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穷碧落下黄泉 、两处茫茫皆不见。”又到清明时节,又到思忆母亲的节日。母亲去世一晃十几年,生命于她定格在72岁那年。
母亲生在农村,却长得眉清目秀,皮肤和气貭极佳,我经常开玩笑说:“侬象上海人。”她虽然没什么文化,却是个农村干部,中共党员,县人大代表。她是村(大队)妇女主任,负责村里的妇女和计划生育等工作,从我很小的记忆起,就经常有乡里的驻村干部来家里聊工作,然后一起出去走村访户。她用她的无私、真诚、乐于助人赢得了村民的口碑。
母亲对我来说是伟大的。一首《懂你》唱出了我对母亲的最好表达。
母亲是个勤劳、能干的人,她和父亲相差十二岁,父亲很早就有哮喘,所以田里地里都少不了她劳作的身影。半山半水的农村,干农活尤其劳累,她从不叫苦。除了干农活忙村里的事,还养蚕、养猪、编织手工。由于母亲的勤劳,懂得持家,在当时,我的家应该算是殷实之家。在物质贫乏的年代,母亲用年画、剪纸、报纸等将二间不大的农房布置得洁净而温馨。
读初中时,父亲走了,母女俩相依为命,我成了她唯一的精神寄托。从此,生活的重担压在了母亲一个人身上,白天忙地里的活,晚上忙家里的事。春夏秋冬,陪伴她的只有孤独和寂寞,但在她的脸上永远都是乐观和微笑。
母亲不但勤劳、善良,还很有见识,这是那个年代的农村妇女少有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高考,升学率极低。普通中学往往颗粒无收,就是好点的中学应届生考上也是凤毛麟角,往往要经过复读才能考上。我高中毕业几次差几分与大学擦肩而过,她没有指责、没有埋怨,生怕给我压力,鼓励我继续复读。
在她看来女儿的前途就是读大学,为了这个梦想,她吃最多苦也无怨无悔。所以她省吃俭用,含辛茹苦,陪伴我走过青春无望又无悔的岁月。因为她的坚定,我终于考上了杭州大学,成为了那时村里唯一的大学生。母亲的那份执着、担当和见识,至今令我钦佩!
母亲不仅勤劳,而且情商极高。"忍"成了她为人处事的智慧,她从没和左邻右舍红过脸,脸上总是挂着微笑。她和我说:“无论我心里都苦,出去我总是要微笑的,你凡事忍一忍,少说几句…,”现在想来,读书比她多的我,修为却远远没有她好。在她的一生中,有的只是付出,善待别人、善待家人。因为父亲身体不好,所以好东西是永远留给我和父亲吃的。
我读大一时,乡里组织村干部来杭州旅游,这是母亲唯一一次来的杭州。
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回县机关工作,母亲和我生活在一起。本以为我可以让她安享晚年,她却在一手带大了儿子后病了。骨质疏松症,那个时候很少听到的这个病。时好时坏,病延三年,最终离去。
“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苦与乐。多想靠近你,依偎在你寂寞温暖的怀里。”
如果有来世,我们再做母女,用加倍的爱奉还于你。愿天堂的你和父亲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