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等 VS 马上
我最早发现语言有“替代品”,是大学时在医院实习的时候。
一天,我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护士聊天。聊起每天无数次被病人“传唤”(按床头铃),她对我说,不要小看语言的力量,要尽量回复病人“马上”,而不要说“稍等”。
她说,不论说“马上”还是“稍等”,病人等待的时间都是一样的,而心理感受却不同。“马上”意味着更积极的态度和对病人的重视,而“稍等”虽然也是礼貌用语,但在病人着急的情况下,“马上”比“稍等”更能安抚他们的情绪。
你听明白了吗? VS 我说清楚了吗?
后来在学习心理学的时候,我发现一位老师上课时经常说一句话——不知道我说清楚了吗?
她每次说这句话的时候语气都很温柔,让人很舒服。我暗暗思考这句话有何特别之处。
然后我发现,它其实就是“你们听明白了吗”的“替代品”。
不知道我说清楚了吗?
这句话之所以让人舒服,是因为这位老师对“可能听不懂”进行归因时,首先将原因指向了自己。而“你们听明白了吗”则意味着,听不听得懂,责任更多在学生:你们没听明白,可能是因为你们没认真听,或者能力不够。
我很欣赏这位老师说话的艺术。慢慢我观察到其他一些人也会这样说话,只是以前我没有注意到罢了。
生活中还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比如,在交代事情或者教授别人一项技能时,有人喜欢说“你懂我的意思吗”,在情况紧急时尤其明显。这句话如果口气严肃一些,甚至会带着一点攻击性。而如果用“不知道我说清楚了吗”来替代,就会让学习的人感到放松,可能反而学得更快了。
使用更积极的语言
当然,大多数日常用语并不会引起人的负面情绪。不过,如果中性的日常语也可以用更好的语言替代,何乐而不为呢?
有一次,我去当志愿者参加模拟咨询,我扮演一个有抑郁倾向的来访者。在模拟咨询的最后阶段,咨询师问我感觉如何。我答,不错。咨询师说,“不”和“错”都是否定词,要不试试换个词?我想了想说,挺好的。
是啊,“挺好的”比“不错”似乎更让人高兴。下次朋友问我Ta做的菜好不好吃时,我不要再闷闷地说一句,不错。换成“挺好的”,或者一句干脆的“很好”,是不是让朋友更受鼓励呢?
答应对方一件小事时,把“嗯”换成“好的,没问题”;
接受陌生人的帮助时,把例行公事一般的“谢谢”,换成直视对方的一句“谢谢你”;
心情不好时找朋友聊天,把“对不起,占用你这么多时间”,换成“谢谢你陪我聊天,我好多了”。
是不是感觉更好一点呢?
当然,语言的力量远不止于此。
最近我看了一个短片。
短片中一个盲人大叔坐在街边乞讨,他身边的纸板上写着:I'm blind, please help me(我是盲人,请帮帮我)。无数人从他身旁走过,而帮助他的人寥寥无几。
这时,一位美女路过,她走过盲人身边,走了几步后又折返,拿起他的纸板重新写了一句话,然后离开。
奇迹发生了,很多人在路过大叔时驻足停步,慷慨解囊。盲人大叔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后来镜头转向大叔的纸板,上面写着:It's a beautiful day, and I can't see it.(这真是美好的一天,而我却看不见)。
语言改变了,你的世界也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