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大国大城》第九章的重点知识分享。
《大国大城》,作者陆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教授以“为了公共利益”作为自己的研究和思考之座右铭。
这是一本讲述城市化的本质与规律的书,此外这本书也就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违背自由市场经济规律的现象进行了解读。当时正好看了《理性乐观派》,同样的市场经济观念驱使我买了这本书。
-目录-
下篇 大城之解
第五章 大城市不死
1.大城市的生机
2.包容性的就业创造
3.活在城市,还是生活在城市?
4.“以业控人”是南辕北辙
5·挑选劳动力技能的后果
第六章 全球视野下的大城市
1.中国城市发展:全球趋势的又一例证
2.国家规模与首位城市:国际视角
3.巨型城市的人口:东京道路
4·中国的巨型城市:以上海为例
第七章 城市化之辩
1.城市化模式:事实胜于雄辩
2.外来人口是负担还是财富?
3.城市化会遭遇耕地瓶颈吗?
4.拥挤的绿色城市
第八章 城市社会分割之困
1.农民工留下青春和健康,带走自己
2.歧视的原则
3.户籍制约了消费
4.为什么户籍不能成为身份?
5.大城市的收入差距
6.文化的融合将日益重要
第九章 向“城市病”宣战
1.应对城市病的国际经验
2.治理“城市病":宜疏不宜堵
3.集聚有利于污染减排
4.贫民窟是“非典型性城市病”
5.城市管控;对人,还是对行为?
第九章:向城市病宣战
关键词:城市病 交通拥堵 环境污染 贫民窟 治理
在城市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中,对于发展大城市的忧虑还包括备受谴责的城市病,主要体现在拥挤、污染和犯罪三个方面,并且也常常认为需要通过控制城市规模来避免城市病。
很多人都轻易的下结论:人口数量多是导致城市病的原因,但事实却并不一定如此。
知识点一:应对城市病的国际经验
西方国家城市人口越来越多,环境却改善了,人口因素即使是导致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但肯定是一个非常不重要的原因。如果人口因素重要的话,当国外的大城市人口增长时污染应该加剧才对。
只要处理得当,人口多或者人口密度大并不一定就会出现更严重的拥堵问题,利用规模经济、人口密度高反而有利于城市投资地铁、地下通道等基础设施。
同时,可以把市中心的停车费提高,或者直接向新加坡和伦敦那样征收开车进市中心的拥堵费,减少开车,鼓励乘地铁,既节能环保又可以保通畅。
西方国家大城市环境的改善,首先是因为清洁的服务业取代了污染较重的制造业,而在后工业化的城市,当汽车尾气成为主要排放源的时候,汽车技术的改进变得越来越重要了。这就是为什么西方国家在人口增长过程中,环境反而是改善的,而恰恰是环境改善的过程,让城市的宜居程度得以提高,人口持续增长。
对于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绿化是重要的,却不是最重要的,过度追求绿化甚至有可能得不偿失。在对花园城市的追求中,如果增加绿地的同时降低了人口密度,结果就是出现巴西首都巴西利亚的窘境。人口密度低,而需要市民花费大量时间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结果是增加了拥堵和汽车尾气的排放。
其实人口密度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比例减少绿地面积,一方面高层建筑具有较高的容积率,在增加人口密度的同时并不减少率低;另一方面立体的或垂直的绿化可以在不增加绿化占地面积的情况下,提高绿化的覆盖面积。
人口密度增加,却可以使人们住的离工作和生活设施都比较近,人们更有效的利用公共交通,甚至用自行车和步行取代开车,反而有利于减少交通压力和汽车的尾气排放。
知识点二:治理城市病,易疏不易堵
总体来说,城市病是个可以通过技术和管理才能改善的问题。
现在特大城市的高中数量规划是根据本地户籍的孩子数量规划的,如果这一点不改变的话,等到未来公共服务逐渐均等化,户籍制度逐渐被淡化的时候,特大城市有一天将面临严重的高中供给不足的问题。
为什么今天会出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缺,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特大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供给是根据历史上预测出来的人口增长来决定的,而历史预测大大低估了实际的人口增长。
居住就业和公共服务的空间失衡问题,也是导致今天出现城市病非常重要的原因。
通勤需求不是简单的人口多的问题,而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大量的就业在市中心,而人的居住却在往外围分散,这就产生了就业点和居住点分离的“职住分离”问题,对于乘地铁的市民,这产生拥挤,而对于开车的居民则加剧了拥堵。
从直觉上来说,很多人会相信大马路的模式有利于缓解道路拥挤,实际上并非如此。
小马路密集的模式,一方面可以像毛细血管一样分流主流干道的车流,另一方面大量的小马路路边可以有足够的人流,从而发展起沿街的商业,这样既增加城市生活的便利度,又可以缩短居民生活的半径,减少开车出行的需求,城市拥堵反而可以得到缓解。
面对城市比我们能做什么?第一应该尊重需求,增加供给;第二调整产业结构,鼓励环境友好型的生活方式;第三技术更新和管理创新;第四职住平衡,将一部分就业疏散到郊区,不是所有的服务业都需要集中在市中心;最后要进行财政改革。
技术革新和管理改善能够不断的拓展城市的承载力,对比国际上的成功经验,中国城市发展的空间还非常大。
如果忽略城市规模对于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创造就业的积极作用,以为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就能够缓解城市病,就只会在城市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方面走向双输的局面
知识点三:贫民窟是非典型性城市病
在政策上,政府不应该看到一部分国家出现了大面积贫民窟,就认为需要通过限制城市人口来防止平民窟的出现,而应该像那些没有出现大面积贫民窟的国家和地区,学习如何减少城市化进程中的这一问题?如何通过学习世界范围内的最佳实践,来实现良性的城市发展,才是政策制定者需要考虑的。
理想的意义并不是立即实现它,理想的意义在于指明一个方向,引导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如果用经济学的话来说,理想状态就是一个参照系,一个国家的发展将逐步向这个目标靠近。
感想:
昨天开始,我所在的小城市也出台了限行措施,如果污染持续严重,将正式执行。虽然和大城市距离那么远,但总算有个东西靠近大城市了,呵呵。
当然这是开玩笑。确实,北方冬季环境污染的情况每年都很严峻,连18线小城都这样,不得不治。
但是限行也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如果能够增加公共交通的供给频率和数量,更好地衔接大家的生活地点和工作地点,既能够省钱又节省了找停车位的时间,是非常好的。
这让我想到一个有意思的事,我市市政府门前人流量不大,却修建了一个地下通道,利用率极低。反而是人流量巨大的商业中心却没有地下通道或者天桥,导致人流车流都集中在一起,堵车已经成了家常便饭。
如果能够把不断翻修路面的钱、修建使用率低的地下通道的钱用来补贴公共交通,或许多少能够缓解下交通拥堵吧。
如果各地的市长和其他各部委领导能够带头乘坐公共交通出行,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应该比呼吁等口头倡导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