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想要一个人是什么样子的时候,你就用想要他变成的样子的人来对待他,他就会变成你想象样子;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魔法,语言就是魔法的咒语,通过它可以施展巫术来把身边的人变成好人,坏人,聪明的,愚笨的,任何想要的样子。当我们在外界寻找魔法的时候,其实我们自身就有魔法而不自知,我们一直在用它来让身边的人变成他们想要的样子来证实自己魔力。当你看到这里的时候,心里是不是有些震惊,惊讶。我们真有这样的魔法吗,如果有,我们怎么不知道。
前天听万维刚的《精英日科》,里面说到一个有趣的现代人的心理现象;如果一个女朋友让他的男朋友“滚”,她当时的内心是处在一种叠加态中的——就是一种不固定心理的状态。而这时这个男朋友可以通过观测来使她的情绪塌缩到一个固定的状。如果这个男朋友真的“滚了”,那么那个女朋友的心理就是真的想让他“滚”,如果这个男朋友起身走过去抱抱她,她就可能认为自己真的就是想让他抱抱自己而已。
在那样的状态下,那个男朋友把他的女朋友想象成才什么样子,她就会按照他想要的样子来展示在他面前。
有一个名词叫“自证预言”,就是你想让事态变成什么样子,它就会变成什么样子,一切都会按照你所想的样子来进行,发展,直到最后证实你的预言。
美国的一个位小学校的校长——雅各布森和心里学家罗森塔做了一个经典的教育实验。在小学新学年开学的时候,雅各布森和心里学家罗森塔把每个班的学生分成三组;天赋组,中等组,低于平均水平组(美国小学的老师都是只教一个固定的班组,并不跟着班级走,所以学生遇到的老师都是新的)。当时学生和家长都蒙在鼓里,他们只把分组的情况告诉了老师,说这是上学期测试的结果。
其实所有分组的学生都是随机的,但是老师并不知道 。结果是老师对“天赋组”的学生寄予了厚望,在接下来的八个月里,他们在教学上更关注这些学生,给这些学生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就算当时他们解答不出来,老师也认为这个学生肯定是潜力的,只不过还没有发挥出来而已。
试验结束后,一年级的均分数提高了12分,而那些被分到“天赋组”学生的平均分数提高了27.4分。二年级的平均分数提高了7分,而“天赋组”提高了16.5分。
那有什么好学生,坏学生,你当这些学生是什么水平,他们最后表现出来的就是这种水平。
著名的戏剧家萧伯纳有一个戏剧叫《卖花女》,后来被改成好莱坞电影,被翻译成《窈窕淑女》。这个故事里有一个语言学家跟别人打赌说他可以把一个粗俗的卖花女伊莉莎变成一位上流社会的淑女。语言学家的口音训练的非常顺利,可是别人还是一眼就能看到伊莉莎不是淑女,举止仪态都不对。后来有一个人向那位语言学家提议,你想让她变成淑女就必须你对待淑女一样好好对待她。后来,伊莉莎处处享受淑女的待遇和尊重,最后果然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淑女。你当她是什么人,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我们是环境的塑造者,也是他人性格的塑造者,当你想要别人是什么样的人的时候,首先要改变的不是别人而自己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