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电影,说实话,普遍而言,不管在质量还是内容还是在技术含量还是在更高层一点要求的精神或者思想上面的水平都还是有待提升的。个人认为:《驴得水》这部电影终于让在“提升”阶段的国内电影中有了一道“闪光”的亮点。值得一推荐――值得去看看[人性]、去看看[中国社会的缩影]、去看看“美国佬”眼里感到惊奇的[“incredible China”]的样子、去看看每一个人物所代表性的群体、去看看……看的过程中有眼泪的涌出。但,这样的泪是一种平静中带着一点无奈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伤心的感受。电影途中不少“黑色幽默”,真是“幽默”得我有一种【哭笑不得】的【词穷+无力+难过+怜惜】以及【社会的“寒冷”+对于影片中人物的变化的“感叹”+在较为畸形的环境下人的“生存状态”】的[较为复杂零碎]的心情……
――电影《驴得水》观后感
【一】
这是影片中主要人物的“合影”。
影片所描述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一所乡村小学里的故事。上面的照片与其名字(注:没有按照顺序。)相对应后是电影中的主要人物。对,多了一个人的名字――“铜匠”。照片中没有这个人,再看看,这人在这:(带着眼镜,穿着蓝布中山装的男子)
再看看,这也是:(睡在棺材里坐起身没戴眼镜的男子)
关于这个人物的角色,主要脉络是――“铜匠”至“被包装的假英语老师――吕得水”至“跟张一曼睡了一晚而变化忒大的‘铜匠’”至“张一曼为了让其死心而说出口的‘牲口’”至“被伤而‘强势回归复仇’的吕得水老师”至“以伤害张一曼为目的让其他人对她进行残忍辱骂的复仇行动的吕得水老师”至“别人手中利用的棋子的逃离家中妻子的校长女儿的‘未婚夫’”……
这一系列较为戏剧性反差的“铜匠”的变化,都毫无保留地揭示出了在一定环境下的**人的心性的转变――由淳朴到“被伤害”,到“复仇”到“伤害别人”,到“躲离”妻子…… **让人觉得[傻中带憨,憨中带蠢,蠢中带纯,纯中带傻……]的“驴”的形象 ……
我感觉,导演把影片中每一个人物的设置都【用意深刻】地在刻画,而似乎每一个人物都代表着社会中的一类人群。*****“铜匠”这个角色则是影片中较为“特别”的“非知识分子”的角色。*也许就是那种一生中在干好“铜匠”的同时,会遇到心里日思夜想的女子而又无法“逃脱”掉家里妻子管束的男子的形象……
【二】
再来看看这个女孩――张一曼。
先看看她的“衣物”:
我感觉大多数看影片的观众都是首先因为她而掉的“眼泪”。(@我旁边坐着的一起去看电影的小伙伴也是这时涌出的泪………)这个女孩,让人爱让人怜意绵绵让人心疼让人深感无力帮她……同时她的做法也让与她有关联的人痛心疾首,无法原谅,终成灾难……让人心疼之余又省思与叹息人心、环境、人性……再惋叹她的生命,她的笑脸,她的可爱,她的一举一动在荧幕前的浮现……再怜惜她的“遭遇”,她的“处境”,她的“无力”,她的“歌声”……
我感觉,这样的女孩,聪慧中带着丝丝灵气,有点小抚媚但不流俗;个性独立,美丽开朗;善良正义,思想明朗……深谙世事人中的一些“东西”,只为保得“自由自在”的生活而寻找到较为“无拘无束”而又能做自己觉得“有意义”(或是信仰……)的地方留着……
她在影片中的写照,是一个这样的女性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的眼中。而她的“境遇”与“结局”却是影片中唯一一个“离开人世”的角色。应该说是“不幸”的。这样的女孩,上帝也许“眷顾”地少了些,真的或许是少了些…… 也许是真的该“做大事不拘小节”,为“教育”奉献一切…… 但是社会却是“令人深思”的,人性却是“令人惊奇”的,世事却是“令人感叹”的……这是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社会,充斥着人性的碰撞,思想的束缚,情感的交织……』而张一曼的纯真与美丽……ai ... ...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我认为她唯一做了一件最于自己无益的事便是与“铜匠”发生关系,“铜匠”与她的思想不在同一高度,又怎么能“听懂”类似于说他“牲口”这样的话的“别有用心”呢!……*****唉…… 哀之不幸,恨之“放荡”,怒之最终无人“能帮”……*
(还未完成……继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