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田说:“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总的来说,不管是专业知识,还是世事人情,我是一个无知的人,为了弥补自己的无知,这些年寻寻觅觅找到一个成本最低的补救办法:读书。书是读了,可还是无知。
在此夜阑人静之时,一个人独对白掌花开,想想这些年读的书,翻翻四年来写的日记,思考一个问题:读书:到底是我读书,还是书读我?
当初对于读书,是没有任何概念的,后来慢慢懂事,逐渐明白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对于我这样的山里孩子,唯有读书才能见到影视剧里的红尘世界、江河湖海,也能感受到大山黄土之外的灯红酒绿、车水马龙。说白了,那时理解的读书就是为了考试,就是为了分数!随着年岁的增长,发现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考试,那时有不一样的感觉包含在了读书里面,或许那时,我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开启了我的读书。
讲两个故事。我的第一个知己就是因为看书而结缘,后来对书情有独钟。说来也巧,那时刚上高中,风华正茂的岁月,开始第一次看原版的《三国演义》,这本书高中三年看了三遍,高二时期,对书中故事已熟然与胸,某天,下午课间休息时分,和一个不是特别熟悉的哥们聊起三国,我记得很清楚,但是和他讲了一段“关云长义释黄汉升”,关羽和黄总大战三场,各有千秋,聊得是不亦乐乎,后来因三国二人越走越近,大有相见恨晚,可遇不可求的感觉,我二人也因此成了知己。
第二个故事,读书确实有一个好处,可以给说话提供点素材,我们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可见游历比读书要增长见识,确实也是如此,回家长途火车,每次在车上大家都是陌生人一起狂侃猛聊,由一次遇到一个同龄人,是旅游达人,大学期间可谓是游历大江南北,在和他聊天的过程中明显有个感受,去过的地方,聊得大抵不过是当地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加之自己的体会和在游历过程中遇到的奇闻异事和心情感受云云。如果你经常看书,对于某个地方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还是可以对答如流的,不至于词穷而至气氛尴尬。这样才会越聊越嗨,旅途才不至于无趣。
读书,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学识和提升自己的素养,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当然,读书的好处还远远不止这些。自从不再考试,我想,现在所说的读书,准确的说是:阅读。
何为阅读?《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对阅读艺术是这样定义的:这是一个凭借着头脑运作,除了玩味读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的过程。阅读,我们付出时间的成本,肯定是会有所获的,不管是才干的提升,还是心情的愉悦,亦或者是为了投资自己的未来。简言之,阅读是一个提升自己的过程。
读书,你阅读了书,付出了时间和情感的成本,提升了自己,这个显而易见的。可是,是不是总有那么一两本书,一两句话,当你读到的时候,你觉得书在读你,而非你在读书?!
去年看到一个故事,说的是马云有一次看《道德经》时突然很兴奋地说:“哎呀!这哪是我在读老子,明明是老子在读我,而且他读到了我内心的最深处。”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我暂且不去考证,但是,有时候我在看有些书的时候,真的有这样的感觉:这不是就是在说我吗,而且将我语言不能表达出来、但内心真正存在的想法给写出来了吗。上次和兄弟一起交流读书,他给说,最近在看《平凡的世界》,看到孙少平给人家箍窑背石头的那段内心的独白和那时身体的感受,那就不自觉的想起自己在工地“搬砖”时的感受了,那时,他的内心,和少平的一模一样,丝毫不差。我也在工地上干过,我也读过《平凡的世界》。这种心情,我自然是明白的,那时就感觉不是两个人在读书,而是书中的描写看透了当年在工地上正在工作的我和他。由此,我阅读得出了一个自己的心得:
读书,我在读书,书亦在读我。
书读我,读的的是我曾经经历过的、现在正在生活的、未来依旧会经历的世事,读的是我处在社会关系中的各个身份、各个角色。只到此时,我才有些许理解曹雪芹老爷子“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一对联的玄妙之处。
读书,亦或者说阅读,我们读的不就是“学问”和“文章”么,而古今中外的书籍似乎还不曾逃脱“学问”和“文章”这两个大类,作者倾其心血所著书籍,便是这“世事洞明”和“人情练达”的文字表述了。读书,我们看到的就是“世事”和“人情”了。你读书,便是和书的作者进行一次对话、进行一次交流,对话一旦开始,那么书也在读你,读的是你的灵魂,是你的人生,是你的世事人情。读的是你的情感志趣,读的是你生活百态,读的是你的心志心境,读的是人生的阅历和感悟。开卷有益,此话有争议,但是,你读书,书必读你。你读好书,好书读你,你读恶书,恶书也读你。
读书,是一个互相的过程。你读书,就像你去拜见作者,和作者促膝长谈,读书更像去见一个你期待已久的人,可以是导师,朋友、甚至是你们彼此将要认识的陌生人。书读你,可以唤醒你内心深处的记忆、可以总结你经历过的世事人情,可以帮助你更好的认识你自己。
读书,我在读书,书亦在读我。多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