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187:房子——家。关了电脑,收拾起手机,从家里出去见见太阳遛遛腿。刚出门瑟瑟的秋风迎面吹来——好冷呀。走在热闹繁华的大街上,莫名的惆怅涌上心头。
一路走一路想,房子——家,从家出来如果再准确些描述的话,应该是从房子里出来,因为我现在居住的地方是租来的,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一所房子只有完全属于你了,那才是你的家,租来的地方只能算是你临时的居所而已。
这就是中国式丈母娘结婚必须要房子的根本原因,也是房价不断上涨的动力。房子和家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历来有些混淆 ,你觉得呢?在我的观念中就有些混淆。我很固执地认为家的前提就是一所属于你的,能让你随心所欲的房子。有了属于自己的住处,你才能再设计和经营你想要的家的氛围,如果你连这个最基本的条件都不能满足,那么又怎么能谈这个居住的地方是家呢。
前几天写了一篇中秋节回家的文章,我同学看了以后,就以为我是在自己的家里,在我们这代人的概念中,属于自己的房子那才是家所具有的基本条件。
就拿去年租房子来说吧,刚开始是托熟人找房源,以为租房子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等了好久没有消息,感觉托人没有希望,就开始自己亲自跑。在看房子的过程中我的体会就是一个字“难”,适合你的房源难找,适合你要求的家居设施难找。刚开始想在周边找找,结果看过的房子不是楼层不合适,就是家居设施不合适。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基本上合适的,和房东谈的也比较好,不知道为什么出来以后心里有点难过,特别想哭,走在马路上边走边掉泪,总觉的那里不对劲,后来没有租套房子。遇到这件事以后,把我租房子的概念改变了,以前是以便宜为主只要能将就一两年就行,后来就不那么想了,房子不管是租的也好自己买的也好,都是以家为前提的,她承载着你对家的渴望,如果你抱着将就的态度的话,在凑合的同时也打击了你对家的那份需求和渴望。
租现在的房子,是个必然也是个巧合,当我把房子定位成家的代名词以后,我对房子的要求就是安心,舒适,像个家的样子。具备了这种条件以后反而好租了,房子很快租到了。这些要求当然得建立在你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没有经济基础所有的想法只是奢望而已。
对于典型的中国式丈母娘思维,有人说是对的,有人说是错的,对我来说这是对的,这是我这个年龄段的人的真实想法,是由认知和传统思想导致的。
家的定义有许多种,我给她的定义首先是安心,舒适,家是能满足你柴、米、油、盐、酱、醋、茶平凡生活的居所,她必须有一个基本的物质外壳,只有在具备物质外壳以后,才能安放你的理想,你的爱意,你的情怀和你想要营造的文化氛围。当你走在秋风瑟瑟的大街上,无处安放你的躯体时,你又怎么能安放你的灵魂呢。
家这个概念,在人的一生中也是有变化的,不是一层不变的。比如读书的时候,学校里的一张床就是你能安心的家,工作以后一间小小的宿舍就是你休息的家,经济能力达不大到的时候,租来的房子就是你的家,有了一定经济基础以后,满足你柴、米、油、盐、酱、醋、茶日常生活的居所就是你的家,有了爱人孩子以后,能安放你的灵魂,能让你营造文化氛围,能满足你的情怀,能给你安心舒服的地方就是你的家。
家不一定多大,不一定人多,也不一定很热闹,只要能属于你,让你安心,舒服,随心所欲,能承载你的喜怒哀乐,她就是你自己的家。
如果一屋子的家人鸡飞狗跳,争吵不断,面和心不和,各行其事,那她就不是一个家,只是一个情感、情绪发泄,战争的场所而已。
家是人类的宿命,是人们追求美好的地方,房子是家的物质外壳,没有这个外壳为你遮风挡雨,安放躯体,你的情怀,文化何处安放,有房子了哪怕是独自一人,它也是你的家,成家了没有自己的房子心里会不踏实,灵魂会没有归宿感,不管你怎么奋斗心都在飘着,渴望温暖的我和你一样需要一个能承载起家的房子,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让渴望温暖的你我,早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