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应该都希望不劳而获,不做事情就能得到想要的东西,那简直就是再好不过了。现实显然不给我们这个机会。
每个人的出身不是平等的,所以才有“天之骄子”“天之骄女”这一说,有些人含着金汤匙出生的那一瞬间就决定了我们可能很多人终其一生或者花费很多年才能坐下来和他们一起喝杯咖啡。
在接受教育阶段,幼儿园就分为国际幼儿园和重点幼儿园(比如北京的蓝天幼儿园),小孩子在入园的那两三年学的内容就是不一样的,有些会双语授课,有些会尤其注重家长参与,有些甚至会调查入园儿童的身价背景,这些行为背后其实都是不公平的体现。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可以获得这样的机会。
进入小学之后,这些会变得更加明显,有些孩子去中关村一小,二小,有些孩子读过六力小学,有些孩子去念顺义的国际学校,还有些拿着高昂的借读费去借读,更有些只能回到自己的老家跟着爷爷奶奶去读书。学校的不同,带给孩子的眼界和机会就不一样,所以有些孩子周末去参加各种活动,假期去其他国家考察,从小就培养起自信和语言表达能力,有些孩子呢,周末被各种兴趣班包围,每天都考虑着如何逃掉一节不喜欢的辅导课。还有些孩子,只能在家看看书,上上网,没有别的过多可供选择的机会。
中学阶段绝大部分孩子都被围绕在学习之中,无论来自什么背景,学习好的孩子相对都会赢得更多的关注和鼓励。大家似乎重新回到一致的起跑线上。这个时候,如果遇到一个好的老师,也许普通的孩子会因此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影响之后的人生。那时候看读书,有毅力坚持培养一门爱好的孩子在进入社会后一般都会有属于自己的谈资。
大学是第一个分水岭。除却那些一直在塔尖上的孩子,很多孩子就在这个时候分成了两个世界。首先留在本地读书和去外地读书的孩子就会分成两个群体。相对来说,去外地读书的孩子相对的会有可能留在外地,尤其是从本地考去一线城市的孩子。这些孩子会接触到更多的不一样的人和事物,人生观和眼界会重新被扩展。每次从家到学校的旅途,学校里全国各地的同学之间的文化都给他们带来了丰富的知识和人生体验。随着时间的发展,不在一起的同学渐渐了分离了联系,于是大家都会各自形成不同的圈子。直至毕业的到来。
大学毕业是第二个分水岭,有人继续读书,有人工作。有人留在本地,有人回到家乡,有人去一线城市乃至国外发展。继续读书的人慢慢会形成一个圈子,留在本地的人自然继续,回家乡的同学会早早结婚生子,去一线城市的人却因为工作的忙碌,城市太大而逐渐退出又扩散了好多圈子,最后他们不知道哪天才重新相聚。
毕业四年是第三个分水岭,这个时候所有人基本都已经告别了读书生涯,投身到社会这个大家庭里,有的人也开始渐渐显现出来。于是又有人开始重新组织同学会,各种地方代表团,意图重新唤起曾经的记忆。这个时候,留在一线城市坚持下来定居的人变成了同学中比较不错的代表。这些人要嘛家里有钱,要嘛个人优秀(学历/能力)。他们以实际证明着自己这几年的成绩。
这个阶段开始有曾经不在一个轨道的人,如今混到了一个车厢。比如不同届的,不同系的,不同专业的,家庭情况差距大的,因为工作等关系大家渐渐坐到了一个桌上。
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们是平等的。短短四年时间,很多人脚踩的基石依然坚持,而你可能只是沙土堆的比较高,但散落的也更快。
你们会在一起吃饭,一起喝酒,但你会发现,他们周末的活动是骑马温泉,偶尔国外度个假,没事给哥们姐们新开的餐厅酒吧捧个场,而你还在默默的为着房子车子而努力。
所以你依然需要很多年的付出去追赶。
好消息是,轨道运转变快了,你追赶所需的时间变短。
再往后,毕业10年,20年,30年,大家会都开始结婚生子,出现各种身体问题。在这个阶段,有的人发了,有的人破产了,有的人被双规,有的人移民了,还有的干脆去发展新农业回家种地了。
这些日子我还没有经历到,所以没有资格讲。
人生而不平等,在我毕业的这四年里,我渐渐的发现了这个道理,也奇怪的认可了这个事实。
因为我发现,人生而不平等,反而能激发我更大的能量,给我更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