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到多读书呢?”;
“读一本书,怎样做读书笔记呢?”;
“阅读后,感觉什么都是不记得,怎么办?”……
问题和答案变着花样秀出来,哪个你都看,有共鸣有意思的你都收藏,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个收藏就变得毫无意义,然后你又问“到底如何阅读一本书呢?”
最近读了一本彭小六的《洋葱阅读法》,强调我们不只是关注技能和方法,还要通过夺回大脑的控制权,注重思考方式和心智模式的提升,创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行动派”创始人琦琦在这本书推荐序上这样介绍彭小六,在两年的时间里,小六凭着对阅读的热爱,实现了从一个程序员到青年畅销书作家的跨界和转变。坚持每周读一本书并坚持分享,最后称为公认的“简书一哥”。
百度里的彭小六是,会带团队,会玩手绘,会画思维导图;擅长个人知识管理,也经常做内部培训。会玩单反,喜欢拍人文纪实,会做PPT,也会UX。喜欢读书,更喜欢做分享;懂互联网思维,也在进行O2O创业。
接下来,看一下彭小六的“秘密武器”吧!
开启心智模式,夺回大脑控制权
什么是“心智模式”
古典认为,心智模式就是你按照自己过去的经验和记忆,处理你看到的部分世界,从而打造自己的世界。换句话说,每个人有不同的思考方法和心智模式,我们每分每秒用一套固定的思维框架了解这个世界,如何采取行动,并且通常不易察觉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它对行为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于我们心中。
了解大脑结构
大脑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原始脑;第二层哺乳动物脑又称“边缘系统”;第三层理性脑。
原始大脑,面对感兴趣的事情不会考虑其它因素,借鉴网上一段解释,比如明知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不宜多吃还是会忍不住偷吃(原始社会缺乏这种高热量食物长期处于饥饿状迫使进化出"尽量多储存能量"的想法)、才会明知色字头上一把刀还把持不住身体欲望纵淫过度(原始社会的繁衍行为)、才会为了名利失去自我甚至人性(原始部落对地位权利的渴望)。
“边缘系统”参与调节本能和情感行为,使得自身生存和物种延续。比如听到爆炸声,僵持反应(过度自控、压抑克制、静止不动),会愣一下,当僵持反应不足以消除危险时,或当它不再属于最佳方案时,例如威胁太近了,就会有逃跑反应(保持距离、阻挡行为、抓耳挠腮),危险避不开又会有战斗反应(进攻、威胁恐吓、轻蔑无礼)。
以上行为不怪我们自己,只怪大脑本身,之所以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反应,区别于人的第三层理性脑。
知道这些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呢?
回想一下我们的阅读状态,对一本书不感兴趣或者觉得没用,强行去读,你会觉得痛苦,导致读不下去,想睡觉,甚至找理由拖延。
即使你懂了一些速读法,也只能把书翻一下,但什么都不记得,这就是因为你的原始脑和哺乳动物脑脑帮你把他们过滤掉了,它们觉得没用所以就不会把信息传递到你的理性脑里。
所以阅读一本书的动机就是讨好你的原始脑和哺乳动物脑,它们的杀伤力不可违背。那怎么办呢?
狠心鞭策你的理性脑
刘媛媛一篇演讲稿《不作不会活》里讲很多人给自己画了一个格子,左边这条线是学业有成,右边这条线有个安稳的好工作,上面一条线是30岁之前要结婚,下面这条线就是,你结了婚一定要生个孩子。一旦有人跳出这条格子,就有人说你“作”。
“作”也要有水平,有人“作”出了名堂,有人“作”死在路上,如何“作”而不死呢?
读书便是很多人的选择。而彭小六就是在阅读的路上一路“作”到飙升,他提出的七个建议不仅仅用在阅读上,更是生活工作的技巧。
1.时刻关注你的大脑,必要时候奖励自己;
2.要在精力充沛的时候去阅读,不要再筋疲力尽的状态下阅读;
3.利用好你的注意力,标注,加黑,便签等方式引起注意;
4.提升你的专注力,《高倍速阅读法》中的橘子集中法,进行刻意练习。
5.要记住某个重要内容时,要反复熟悉,孰能才能生巧;
6.面对你的压力时,要从简单的入手,再一点点地加大难度,就可以慢慢进入心流状态;
7.强迫自己养成阅读习惯,推荐《高效能阅读》,89个诱导技巧,总有一款适合你;
自作就能自受,鞭策理性脑走出舒适区,第四第五是需要刻意练习的,很多人能作却不自受,遇到麻烦就会忽略,总想找个捷径助自己一臂之力。导致各种收藏,各种遗弃,这典型的就是投机心里。
优秀的人有一套快准狠行动力和直指核心的运行模式——构建知识体系。
如何构建知识体系
当我们关注一个领域时,我们到底关心什么内容呢?《洋葱阅读法》中强调如果没有构建一个知识体系是不会知道行动的意义,这是大多数人迷茫的原因。
知识体系的由来有两个途径:一个是来自课程,比如“洋葱阅读课”的体系把阅读分成碎片阅读,快速阅读,主题阅读,深度阅读等不同方面;一个是来自图书,随便一本书都成体系化,这就意味着看一本书,从目录开始看就可以了,即使不能看完所有内容,至少从目录大概知道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
构建知识体系需要三步流程:获取,收藏,整理。
获取概念
概念又是个什么东西呢?李笑来妈妈曾经指导笑来的概念法很到位,
其实一本书,就那么几个概念,从结构上来看,讲的都一样,无非是一个接一个的概念,要说清楚它是什么,它不是什么,它和别的概念有什么异同;
然后就是与它相关的方法论,比如,使用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怎样使用是正确的,怎样使用是错误的,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是什么。
这些都弄明白了,一个概念就算是学透了,这些概念都弄明白了,这本书算是看懂了,就这么简单。
同样课程也是这么学习的。有目的的学习更多概念上的骨架而不是内容。骨架记住了,添加血肉还难吗?
统一收藏,
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提倡一元化笔记法,在这里彭小六也提倡这个方法,不同的是彭小六推荐印象笔记。
首先建一个“信息收集箱”,所有乱七八糟的文字图片还有文章都放进去,这样就不会零散的分散到各处。
便于查找,这里没有就没有了。
便于忘记,大脑每天接收很多新的信息,不可能都记住的,所以心安理得的忘记一些信息去接收别的信息,你只要知道在哪里能找的到就可以了。
学会整理
整理是门艺术,生活也离不开整理。
很多人会纠结分类多了,到底放哪呢?之前我也纠结,彭小六用添加多重标签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很多人也会纠结关心一个领域的时候,到底关心什么内容呢?
在《洋葱阅读法》里,彭小六简短的用时间体系举了例子并说明,
当你不知道时间管理方面到底应该关注什么时,就去收集这方面的内容,只要看上去与时间管理有关的都收集起来。
有时候方法就在那里了,往往我们读了还是没有触动到重点,有时候真的不是不适合我们,而是我们更关注问题本身,而忽略了方法。
同一个问题,解答的方法无穷多,查找过多少?又收藏过多少呢?整理过没有?
如果收藏了,没整理,那是时候整理了,因为你问的答案都在你的收藏夹里躺着呢!了解你的大脑,给它点诱惑,给自己建个系统,开始整理践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