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会生存”的理解和感悟
——读《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有感(第1稿)
读《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前言、总序、译者说明、呈送报告(埃德加·富尔主席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勒内·马厄函,1972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勒内·马厄给埃德加·富尔主席复函,1972年5月29日),梳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成立和发展过程,以及它对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贡献。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系列丛书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中一个里程碑;
《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勾勒出本世纪末教育内容变革发展主要趋势;
《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对90年代世界教育产生极其重大而深远影响;
将以上论著中所阐述的一系列精辟的教育思想贯穿起来,可以清晰地洞悉世界教育思想观念演变发展的轨迹。
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成立与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联合国在国际教育、科学和文化领域的专门机构,于1945年11月16日成立,总部设在法国巴黎,截止2013年共有195个成员国。
1945-199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是世界各国政府和公众逐步认识到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使命,并在世界范围内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1970年(被联合国定名为“国际教育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6届会议通过一项决议,授权当时的总干事勒内·马厄成立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其任务是提交一份报告,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各会员国在制定教育决策时参考。《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就是这个委员会所写的报告。
1971年3月-1972年5月,先后举行6次会议,对23个国家进行了实地考察,充分引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5年(1945-1970)的思考与活动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并研究了70多篇有关世界教育的形势和改革的论文,最后于1972年5月写成这本书。
本书从回顾教育发展的历史谈起,着重论述了当今世界教育面临的挑战与主要倾向,指出了关于实现教育革新的一些策略和途径以及最终走向学习化社会的道路,最后论述了教育的国际合作问题。因此本书内容丰富,涉猎的面很广,几乎触及了教育制度方面的一切重大问题,既有较高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总序”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科林N·鲍尔提出:多年来,全民教育一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优先任务。到21世纪初,中国的教育水平将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在中国,有三方面的因素将促成这一重大进步:政策上对教育的有力而持久的重视、从中央到地方的组织保证和用革新方法解决问题。
国际社会必须继续将全民教育作为全球发展的优先重点。尽管教育并非解决所有社会弊端的灵丹妙药,但教育却常是我们战胜挑战取得平等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理念
教科文组织一贯倡导“教育机会均等”“终身教育”和“走向学习化的社会”等思想观念已经和正在对中国的教育思想、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呈送报告”中的四个基本设想:
第一个设想是要说明我们所从事的工作的确是正当的。
第二个设想是对民主主义的信仰,这意味着,一个人有实现他自己的潜力和享有创造他自己未来的权利。
第三个设想是,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
最后,第四个设想是,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而这种需要正随着使个人分裂的日益严重的紧张状态而逐渐增加。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
我们于1972年决定着手对教育形势作一个批判性的估价,这就是说,我们力求把世界看作一个整体,去识别它的共同特征,而其中许多特征只能根据他们过去的历史来加以说明。
从1972年到现在,48年过去了,中国教育发生了怎样深刻的变化。这几天,一直萦绕在脑海中的一个问题是:这48年来,“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
1972年,正是一个平凡生命诞生的年份。在一个偏僻农村的犄角旮旯里,新生命的诞生就意味着多了一张吃饭的嘴,多了一份现实的负担。农村的天地是广阔的,农村的生活是自由的,农村的教育是不太受到重视的。
没进过幼儿园的孩子可以直接进入小学就读一年级。小学的功课很少,几乎没有回家作业,老师上过的课已忘得差不多了,只对书上的“上中下、左中右”“秋天到,天气凉;菊花开,树叶黄”留有印象。倒是有一位体育老师姓唐,看过很多书,在下雨天的时候,会给我们讲“杨家将”的故事,我们便被这位老师所吸引,会跑去老师家,也就有了“师生情”的感受和体验。初中的学习也没有太多的作业要做,上学放学周而复始。课间十分钟,我们飞奔出去扔沙包;上课铃响了,我们又满头大汗地回教室。老师说,小考小白相,大考大白相,意思是从不把学习放在心上。放学后,我们不急着回家,先在双杠上玩个尽兴,在天黑未黑的时候,几个小伙伴一起结伴回家。那时候,学习基本是课上能解决的事,没有额外的负担,课余大部分的时间在田间地头帮忙劳作,日子过得既轻快又充满乐趣。这个阶段的“学会生存”,意味着“学会生存技能”,即脱离父母能不至于饿死或冻死的生存技能。
1990年,踏上了工作岗位,延续着对教育的真切体验。那时候的老师,基本上是中等师范毕业的专职教师。课堂的规范性强了很多。备课完全是手抄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一应俱全。课上老师们也会想点办法让课堂鲜活一些。教着教着,就会发现学生人数越来越少,因为他们不认为学习是唯一的选择,他们可能觉得早上班,早挣钱,可以为父母减轻负担。有几个上班干活干累了,又回到学校的,往往学得很卖力,以至于成了全校学生学习的榜样。渐渐地,九年义务教育开始深入人心,中途辍学的学生,老师会想方设法去家访,实在不想来的也只能任由他们提前进入社会,延续着父母辈的艰辛劳动和自食其力。这个阶段的“学会生存”,意味着有人选择了读书改变命运,有人选择了工作改变生活。
2003年往后的教育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周遭环境的变化,教育的空气变得紧张起来。这里不太会有学生辍学的情况发生,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100%。升学的压力不仅压在学生身上,也压在老师身上。不算填鸭式的教育教学,让学生和老师整天忙得团团转,在农村每天4小时的工作量,到了城镇就变成每天12小时的工作量。正是由于这惊人的付出,因此成果也变得非常显著。学生考上市重点、名牌大学、出国留学,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神话,而是在眼前重复上演“读书改变命运”的传奇。这个阶段的“学会生存”,意味着在若隐若现的学业竞争、社会竞争压力中,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是每个想要出人头地的生命的美好愿望和奋斗目标。
2016年的一次意外选择,改变了教育加速度前进的轨迹。环境的改变,带来的是观念的改变。如果说,新城代表的是教育的发达地区的话,填鸭式教育教学显然不是教育的最优选择。随着视野的拓宽和思想的提升,教育变得丰富而又生动起来。教育可以有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动,教育可以有各方面资源的整合,教育可以有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的衔接,教育可以有实践和理论的转化,教育可以有过去现在未来共同组成。这个阶段的“学会生存”,意味着教育连接世界、放眼未来,有“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有“参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念,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等。
综上所述,由于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不同经历的相互作用,对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生存”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观念变了,行动也随之变化;行动变了,效能也随之变化。但是“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的根本任务始终不变。适应时代发展需要,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适应未来已来的教育情境需要,为“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进行力所能及的实践研究和理论探索。对于此书,期待能有更深入的阅读、思考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