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人,是见了所有Upgrade一定会点的人。而另一种人,对于更新没什么兴趣。我就是属于前一种。
不喜欢更新的人自有其道理,比如更新可能会让旧设备变慢,无法兼容或是其他等问题。这点我可以理解,但我就是忍不了手机或电脑中有个红色的标记在那里。
思想如此,读书也是如此。
有的人保守一些,喜欢读经典,对于畅销书或者新知识没什么兴趣。而我同样也是对于最新的知识比较感兴趣,常常也会捡一些好的畅销书翻一翻。
上文说到了“林迪效应”,不失为选择好书的一种标准,例如《黑天鹅》的作者塔勒布就说:
所以在选择读什么书时,我以林迪效应为指导:已经流传10年的书将再流传10年;流传了2 000年的书籍还将流传更多时间,以此类推。
——摘引自塔勒布《反脆弱》,第六卷。
具体来说,塔勒布提供的意见是:“尽量不要读过去20年里出版的书,除了不是写过去50年内历史的历史书。”(出处同上)
在写了《9个特征教你如何识别烂书》后,和简友讨论,@佐撰也十分赞同,不过她的标准高一些,是阅读30年以上的书。
但我有些不认同,虽然我的方法比较麻烦,但也不会太苛刻。
以心理学为例,如果按照过去20年或30年的标准来衡量,那么推荐可以阅读的书籍可能是弗洛伊德等精神分析或者是斯金纳等行为主义理论。然而,心理学近30多年的发展已经深入到了很多学科中,早已经抛弃了弗洛伊德和斯金纳的理论。
再以经济学为例,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是供给主义、货币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统治时期,如果不读之后的理性预期学派,还有博弈论以及到2000年之后的行为经济学,根本无法获知经济学的全貌。
再以生物学和神经等学科来说,最近30年的发展可以是突飞猛进,颠覆了很多传统的认知,这是在30年前是没有的。
还有医学,1960-70年代,西方的医学还有很多不科学的因素存在,如果坚持“林迪效应”的标准,恐怕要出大错。
因此,在选择书籍的时候,还需要在“林迪效应”上另外再加上别的标准,或者按照上述的学科来适度应用(比如在人文社科领域),或者按照@佐撰说的,阅读期刊来补足。
所以,以年代为限制的“林迪效应”在选择书籍上,还是有些不足。
至于塔勒布所说的他“除了不是写过去50年内历史的历史书”,这句话有点拗口。也就是说最近20年内出版的历史书是可以阅读的,但如果这些历史书是写最近50年历史的话,就不要去读了。
这点我倒是同意,记得读过一本世界史的书籍,看完之后有些纳闷,对于作者的一些观点有些不认同,但可以看出来大致的出版年份是二战后没多久,查了原著也差不多是冷战这个时候。
历史书,其实尤其要多读一些新出版的书籍,过去出版的历史书,多少都带有一些时代的痕迹,那时候的作者有些是贬低女性的,有些是有轻微的种族主义倾向,或者带有冷战时期的思维特征。
因此,历史要看当代人写的,尤其能够以我们当今的目光去重新阅读和诠释历史。但越近的历史,我们往往看得不太清楚,所以写过去50年的历史,如二战后的历史或是别的冷战史,那么就有点难以客观和中立。
本文并不是说旧书不值得读,反而是在读旧书的时候,不要拒绝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