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在听樊登读书会,蓉宝在旁边的地毯上拼魔力磁铁。她照着书拼了几个图案,在我的帮助下,练习拼好了摩天轮,然后开始自己玩。
她想复习上次在抖音里看到的那个视频。当时拍视频的时候,大概第二次就成功了,她非常高兴。今天他又想复制那种成功,谁知自己在那儿摆弄了四次后都没有成功,但一直没放弃。
每次拍视频时,她都要我播放音乐,还要我向袁阿姨学习技术,好帮她拍抖音,情绪一直不错。
倒是我预感到,也觉察到她估计快不耐烦了,于是我就把她抱过来,给他点了大大的赞,告诉她,她很了不起,能够坚持这么多遍,都没有放弃。她情绪高涨地要求回去接着玩儿,我还强行拉着她,对照视频帮她分析几次失败的原因,说完才让她接着玩儿。
第五次又失败了,这次她的反应就是摔玩具,大哭,大喊大叫。她哭着摔了两次玩具后,默默地捡回玩具。她一边诅咒着玩具说,我再也不玩你了,一边却在开始重新拼接。
但是我非常的冷静,我没有一点儿情绪,也没有说任何话,只是走过去,默默地给他帮忙。她推开我的手,要求自己来。
蓉爸饭做好了,我们放下了手中拼接的材料去吃饭。整个过程,我没有批评教育她一句,整个过程,让她自己反思,自己消化。
吃完饭以后,他也没有继续要求玩,我也没有强行的要她继续玩,一定要去拼完。这个危机就过去了。
现在回过头来反思,其实,我是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想法的。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在输入文章过程之前,我一直认为,我在这件事情当中做得很好,我提前感知了她的情绪,提前预防了。而且我的情绪很平静,抚慰得也很到位,所以没有跟他产生情绪上的冲突,危机很快过去了。
但是当我刚才在记录这件事情的过程当中,我却猛然发现:其实这件事情,这个危机就是由我一手创造出来的。
蓉宝的情绪一直很稳定,不管她失败了几次,都愿意从头来过,没有什么情绪。可是我强行地介入,用我自己的理解和思维代替她的,用我自己的情绪代替他的情绪,认为她一定会烦,认为她一定会发脾气。
也正是我的这个提醒,让她在第五次失败以后,开始了比较激烈的反应。我现在觉得她的这个反应就是被我刺激出来的。如果没有我的刺激,可能他会继续以很平稳的心绪,平静地去拼到第10次、第20次。
现在再来看:为什么过去我老是和他她发生情绪上的冲突,而这次我的情绪会那么平静?其实是因为今天她按照我的思路在行事,她应和我、附和我做出了发飙的动作和反应,应和我、附和我发了脾气,因此,我得到了满足。
所以即使她发了那么大的脾气,做出了那样过激的举动,做出了在我看来一定会好好批评教育的行为,我却没有情绪,因为“我觉得她一定会发飙”的这个预设得到实现,我的心里很满足。
由此看来,人真的是非常的自恋。也说明人的心理真的是非常的微妙,不容易察觉。如果不是今天心血来潮,想把这件事情记录下来,表扬一下自己,其实真的很难发现,原来整个过程,都是我的一种自恋的表现。一场本不该发生的状况就这样被我自己给“导演”出来了。
真的应该常常反思,真的应该相信反思的力量。在记录的过程当中,在反思的过程当中,我们往往能够发掘自己身上的木马程序,避免下一次同样事情的反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