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育聆听学派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外语教育界逐渐兴起的一个外语教学流派。在世界各国均有影响力较大的代表人物,包括中国的钟道隆、徐火辉,美国的Jeff McQuillan,韩国的郑赞容,日本的野中泉。
聆听学派的主要特点是强调聆听训练的先导性和主体性地位,对聆听训练的质和量具有很高的要求,但并不排斥读、写、说的训练。
聆听法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听说法有着本质区别,听说法的重点在于说,而不是听。听说法的特点是机械的口语操练,而聆听法要求聆听大量的英语语篇(原声)。
聆听法兴起的时间与科技的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尽管最早的留声机发明于1887年(发明人为爱迪生),但是,直到上世纪80年代,小型化的个人放音设备才得以普及(当时被称为walkman或随身听)。在这以后,聆听外语才具有了可能性。
尽管越来越多的教师和英语学习者开始接受和使用聆听法,并从中受益,但学术界和教育主管部门对聆听法的接受十分缓慢。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老一辈的外语教育专家在自己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没有条件进行聆听训练,所以他们难以体会到聆听法的优越性。
以往人们研究聆听法时,往往将聆听法的理论基础归结为克拉申 (Stephen D. Krashen)的输入假设。但是克拉申所说的输入包括听和读两种方式,其中听并没有特别的重要地位。而且,输入假设只是一个假设。
笔者多年进行聆听法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经过多年的思考,在2017年,我终于找到了聆听法的真实理论基础:
(1)语音是语言的原生载体,文字是语言的派生载体。在语言学习中,语音与文字的关系是主次关系、本末关系。
(2)语音有超过十万年历史,而文字的普及不超过一百年。所以人脑对语音具有极高的亲和度和敏感度,对文字却不然。
据此笔者进一步推断:缺乏聆听训练的外语教学模式,是造成外语学习低质低效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中介语(如中式英语、印度英语)广泛存在的主要原因。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聆听学派终于找到了自身的理论基础,从此以后,聆听学派终于可以在外语教育界竖起一面鲜艳的旗帜!
聆听法的推广需要诸多因素,个人放音设备的普及只是一个基本条件。
聆听法的实施还需要大量的不同题材和难度的录音材料。在2005年之前,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2005年之后,各种各样的英语听力网站开始上线,现在互联网上有着海量的外语听力素材,而且绝大多数是免费的。
聆听法的实施还需要优秀的电子复读机。在2011年之前,并不具备这个条件。2011年,英语学习软件aboboo问世,为聆听外语创造了极佳的条件。
聆听法的实施还需要根据语音查找单词的词典。剑桥发音词典(电子版)可以很好地满足这个要求,但绝大多数英语教师和英语学习者并不知道这一点。
聆听法的实施更需要教育界专家的认可和支持。我们期待着学界、政界、商界的有识之士加入我们的阵营。让我们一起为改变世界、造福广大学子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