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同事铃就问我:“我老公堂妹再婚,你说我们还要不要随礼?”
我开玩笑地问:“妹夫是同一个人吗?”
她说:“那倒不是。”
我说:“那还犹豫啥?必须随礼啊!”
铃夸张地哀嚎一声:“太惨了,从10月1号到现在,我们假日不是在喜宴上就是在去喜宴的路上。我9月份的班都白上了!”
近几年来,随着各地经济水平的提升以及风俗的演进,以往的所谓人情往来,逐渐变成了一种负担,本来家有喜事,亲朋戚友来捧捧场,热闹热闹,这是人之常情。可是,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害怕接到请柬。随后,请柬成了“红色炸弹”的代名词。
两年前去一个客户那里出差,聊完正事。不知怎么就说起当地的红白喜事的随礼金额,一听简直瞠目结舌。
负责接待的客户是当地的女婿,他感叹现在越来越害怕参加他妻子这边的喜事随礼了。说孩子考上大学,一般的亲戚,出手就是八千一万。而关系比较亲近的,比如舅舅,姑姑,叔叔类的长辈,没有两万块根本就拿不出手。而一旦婚嫁喜事,那红包的金额就真的没有上限了。
而收到大红包的家里,也没有什么好高兴的,比如今天你家娃上大学收了人家一万,等明年人家娃考上大学,那就至少得给一万一到一万二,金额必须大于别人给的10%~20%,否则亲戚都没得做。真的是“吃了我的都要吐出来”,而且是必须增量地吐出来。
摸摸自己可怜的腰包,听得我不但心痛,连牙根都痛。但是又很庆幸,我幸亏没有投胎在那里,否则我除了应付亲戚间的高额红包金额,估计每天喝粥都难以为继了。
记得十二三年前,一同事适逢结婚跟买房。因为双方父母都在农村,买房所能提供的资助实在不多,房子看了一套又一套,无奈首付就是凑不足。
作为关系要好的同事,我跟她出了一个主意,既然马上要办婚礼,那就赶紧办,这样还能从礼金里可以凑点银子做首付。我这话不是开玩笑,因为既然要办喜宴,在这种时期,早办肯定比晚办好。
也许我这个建议的诱惑有点大,那天去酒店,看到准备的酒桌是七桌,可是实际来宾只有四桌不满。后来我才知道,同事竟然把请帖发给了公司很多只有一面之交的人,你说那些收到请帖的人是什么心情?于是,关系比较近的肯定到场,而其他人干脆连面都不露。
那一刻,不知道那对新人的感受如何。可是说实话,我都觉得好尴尬。
当一场喜宴真的成为一种变相的收红包的利益手段的时候,红包已经超出了实际的意义。不再是一种祝福,而成为一种心理负担。可想而知,满堂宾客,心情与喜庆的气氛相一致的又有几人?
今年国庆回老家,本想趁着父亲生日宴上请老同学们一起聚聚。可是大家知道是父亲的生日,纷纷表示要准备红包。我当场尴尬了!
因为我常常一两年才回一次老家,我收了他们的红包,而老同学们家里如果有个什么喜事,我却因为远在外地不能面临,甚至可能连音讯都不知道。我连忙说,同学相聚重在情义,不需要准备这些面子上的东西。后来大家想来一个折中的办法,以后谁家有喜事,就在同学群里吼一嗓子,然后在外地赶不回去的同学,一律以微信红包方式表示。红包不在多少,而在于一个庆祝的方式,大家也不会有太大压力。
对于如此意思意思的方式,大家都表示完全可以接受。一来同学间可以好好相聚,二来也为喜事添加一些气氛,三来大家都没有感觉吃不消。
我想,国人其实大可不必为了办喜事而办喜事,喜事的形式不讲究,参加喜事的人很重要。如果大家都如此想,应该就不会有人忧虑下个月的薪水什么时候才能到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