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上映的《哪吒之魔童转世》成了最火的一部电影,大家似乎都在讨论哪吒的父母,认为他们是开明的父母,也正是因为他们哪吒最后才有了善的转变。
电视剧《小欢喜》更是借着高考把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提到了全民关注的热度。电视剧围绕四个孩子高三的这一年逐步展开家庭与孩子学习成长的关系。对于这部剧我更关心的是父母,而不是孩子。特别是宋倩与英子对母女的关系,极其像是恋爱的关系,控制与反控制,然后双方不停地道歉。特别是有一细节,宋倩和英子吃饭,妈妈给孩子蘸料,双方才知道原来是妈妈喜欢吃这个蘸料。双方都在扮演对方心中完美的人。
亲子关系,原生态家庭问题,越来越被重视。我考取了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之后,接触了一个家庭教育培训机构,需要开展家庭教育讲座,更让我的认识到了推广家庭家育任重道远。虽然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却也有种无能为力之感。讲座主题的确定要切合家长的需求,不然家长觉得没有干货,没有得到实际的方法,讲座变成了学校的强制任务。而家长基本也是等到自己孩子出现问题了,才意识到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他们提问最多的问题就是:“孩子厌学怎么办?”或者“孩子经常打人怎样办?”他抛出一个问题,他对你的期望就是你帮他找到一个锦囊妙计,然后问题就迎刃而解。家长很少去关注行为背后的问题,他只需要你给他一个方法,或者更甚者会说:“我把孩子交给你,你帮我把问题解决。”大多数家长更关心“术”,“术”的问题很容易解决,却也是治标不治本。意识层面的“道”改变了,“术”自然而然就会改变。
还有一个根本问题就是每个家长都认为自己的经验是对孩子有用的。不管是好的经验还是坏的经验,总会觉得我走过的弯路,吃过的亏,一定不能让孩子再经历,不然这些弯路还有什么意义。所以他总认为自己经验肯定有可取之处,而且也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有什么比亲身经历更深刻呢?所以即使他听过很多讲座,一到关键时刻蹦出来的可能是他的经历。
去年春节遇到一家长,他没读过什么书,靠自己在社会打拼多年全是事业小成,经济条件不错,于是送自己的孩子到贵族学校。但是他内心认为孩子读多少书不重要,重要的是适应社会的能力,生存的能力。于是他每年给读小学的儿子换一所学校,把他强行丢到陌生的环境让他一次次去适应新的学校。他坚信这样孩子能适应不同的学校,长大之后就能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听到他的这一想法,觉得不可思议。可是逐步了解了这个家长的发家史,我对他表示了理解。你再怎么跟他说,这个做法会伤害孩子估计作用都不大,他更相信他的切身经验。除非他的孩子心理出了问题他才会意识到,才会想要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