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这个人物之前,我突然想起一个问题。
老实说,学生时代的我们,注意过这样的女生吗?
她个头不高,中等身材,永远坐在班不起眼的位置,习惯用厚厚的刘海遮住额头。
走路很轻,说话很轻,自习时习惯带着耳机,拍集体照时总是自觉地躲在最后一排。
一个人上学,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回家,与同学相见也只是点点头。
没有女生欺负她,也没有男生喜欢她。
谁考了第一,谁添了新衣,似乎都与那个她毫无关系。
然后有一天,有一个干净、帅气的男孩带着他的爽朗笑容主动走进她的世界,
就像有一束光突然照射到了石缝中间的枯草,唤起了生的希望。
剧中的陈韵如自卑,阴郁,内向,寡语,父母重男轻女,身边的同学会悄悄地讲关于她的风言风语。
周围对她的恶意是如此明显而尖锐。
陈韵如不被自己认可的同时,周遭的环境也很难让她得到自我认可。
在如此酸涩的环境中,陈韵如迷失了自我。
毕竟,在17、18岁的年纪,
对爱的理解本就片面,很难去理解:
弟弟欺负她是为了让父母更喜欢她;
妈妈没空关心自己,是为了给自己和弟弟更好的生活。
可悲且无奈的是,不善言辞,就势必要接受被忽视的命运。
在黄雨萱突然的出现之前,陈韵如从来没有想过会有人喜欢自己。
弟弟向她抱怨“好不容易才喜欢你一点。”
同学们都说,拜托千万不要变回以前那个我们超级讨厌的你。
如果我是那个17岁的少女,我要如何说服自己这是我从始至终拥有的爱呢?
困在小黑屋里的那段时间,她看到原来另外一个人长得跟她一模一样的人,可以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能勇敢的反击弟弟的无理,能和男生一样在球场上挥洒汗水,也能被李子维这样的男生喜欢着。
所以对陈韵如来说,继续模仿黄雨萱,成为了获得爱的成本最低、见效最快的捷径。
但编剧很快就通过李子维的质问告诉我们——
在爱情里,我们没法走捷径。
试想,如果陈韵如从小黑屋出来后,抱着一颗爱李子维的心然后坦白自己不是黄雨萱,这才是真的匪夷所思。
因为陈韵如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当她回到自己的身体后,只是想争取片刻的欢愉。
我想,其实陈韵如自己也明确知道,自己无法一直靠模仿黄雨萱来维持眼前的美好时光。
但在一个绝望的人眼里,能在结束前多抓住一点美好时光,那就足够了。
这是她自己最后的求生欲。
如果你是陈韵如,能保证自己不会竭尽全力地接近李子维吗?
陈韵如的黑化,是出自于对爱的追求。
她的选择背后,是一个孤独灵魂最后的呼救。
但,当她问暗恋许久的李子维:
如果我留在2019年了怎么办?
李子维说那我就去找你啊,去有你的未来找你。
这对于黄雨萱是莫大的告慰,而对于真实的陈韵如来说,却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原来大家都不爱我。”
有人会说,陈韵如在大是大非前还任性的伪装,甚是可耻。
亦或者,即使是在小黑屋里知道了全部的真相,但仍选择让他人为自己的开心买单,不顾其他人的开心与死活。
我都理解啦。
但人性不是非黑即白,人性本身就是复杂的,换成我们任何人,在那个环境下做出的选择都未必比陈韵如高尚。
开启了上帝视角的你我,可能下意识忽略了陈韵如的成长环境:
并不关心她的父亲,
做着并不体面职业的母亲,
总是对她发火的弟弟,
这对于沉默敏感的十七岁女高中生来说,未免有些太过吃力。
循环往复的日子构造了她自卑孤僻的敏感世界,陈韵如活在没人爱的误会里,也就慢慢失去了自我认同。
要知道,
那个聪明到看清妈妈的坚强和不易,和弟弟幼稚的善意的,
是27岁的黄雨萱,
以及带着上帝视角观影的我们。
17岁的陈韵如并没有27岁的黄雨萱那么成熟,
她只能在那个小小的时空间隙里看着黄雨萱得到的一切,
就像是生活突然扔了个标准答案,
单纯地以为只要像黄雨萱那样就好了,
所以才蹩脚地扮演着、模仿着。
原本是娇嫩向日葵的她,此刻宁愿做一朵劣质的、失去自我的塑料玫瑰。
陈韵如的不受待见,
或多或少是因为《想见你》始终以黄雨萱的视角来讲述故事,
使得观众始终以黄雨萱的视角进行角色代入。
大家都想看甜甜的恋爱,总是愿意看到相爱的人一直在一起,
因为这是我们对自己向往的幸福生活的美好投射。
所以当阴郁的陈韵如介入时,才会显得那么不讨喜。
但其实在陈韵如没有利用黄雨萱给她带来的便利去接触李子维时,
我们也曾下意识地不希望看着陈韵如成为“黄雨萱和李子维们”爱情里的背景板,
这是不是因为,我们其实还期待着平凡女生也能得到被爱情眷顾的时刻。
其实陈韵如身上有很多优点。
她很自律,每天早晨会帮弟弟按掉闹钟叫他起床。
会把喝醉的妈妈扶回床上睡觉,然后准备好早餐。
在打工的唱片行里,陈韵如也是一个会自我陶醉地哼着歌的女孩。
当莫俊杰在窗外偷看时,阳光正好洒在她的身上。
空气中弥漫着的,也都曾是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但剧中,大家潜意识里爱的都是更加开朗自信的黄雨萱。
而现实中有太多悲观,缺乏自信,无法达成自我认同的陈韵如。
她们可能性格内向,自卑懦弱,觉得无力无助的时候,能够依靠的只有自己,一不小心就会坠落。
所以当那一束阳光照进来的时候,仿佛看见了希望似的、拼了命的抓紧那束光,最后却迷失了自我。
在陈韵如心中压抑的痛苦,看上去微不足道。
但正是这一种微小日积月累,让本就自卑的人,
越发觉得自己太过渺小,在整个世界之中毫无存在感。
而一个人真正的自卑是刻在骨子里的。
这种自卑是从出生以来就慢慢累计起来的,
它会让人变得敏感脆弱,
以至于影响这个人对世间事物的感知和判断。
就像我在年少时,始终不能理解为什么别的小朋友可以穿名牌球鞋,而我只能穿被太阳晒得泛黄的白网鞋。
不能理解为什么别的小朋友可以坐着气派的小汽车放学回家,而我只能挤在空气浑浊、夹杂着各类气味的公交车里。
不能理解为什么别的小朋友可以随时随地玩着有趣的游戏机,而我只能通过不停的跪舔他们才能得到那些炫酷游戏的限时体验。
曾经的我,习惯了去抱怨原生家庭,习惯了将自己性格里最软弱、最“短板”的部分归结于此。
所幸,这些狭隘的灰色念头,随着我年龄的成长、所受的良好教育以及朋友们的热情相助,已逐渐消散。
我终于学会去理解一下原生家庭中父母身处的困境。
也终于敢直面那些深埋在心底的怨恨、渴望和真情。
我也开始去学着相信,
我们的情绪会像磁场一样,影响着我们的人生。
当你习惯了乐观,就会看到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好事发生。
当你习惯了悲观,则会看到生活中莫名其妙的不顺利。
不论身处何种境遇,能够拯救我们的只有自己。
换而言之,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陈韵如”的一面。
在成长的过程中,压力不仅仅是学习成绩、未来的去向,
还有很多要独自面对的成长的孤独。
父母、老师不能理解。
面对朋友的时候又难以启齿。
唯一的解药,不仅仅是渴望被爱、被看见,还有被理解、被尊重。
从班级到职场,从家庭到社会。
总有人是主角,总有人是过客。
但是每个人都应该先学会珍重自我,学会自我认同。
在学着爱别人之前,更要先学会拥抱自己。
能够直面内心,找到与自己和解的方式才最为重要。
洞悉了这一点,也许就能在疲倦懈怠、感觉看不到希望的时候,
重新成为生活的无限动力。
写在最后,引用我之前看过、也觉得很贴切的一句话
虽然无法做世界的主角,也要做好自己人生的主角。
被嫌弃的陈韵如们,也要过好这一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