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当下有三种最流行的病症:拖延症、强迫症、选择困难症,而直白点说就是懒、贱、穷。
拖延使你提前避免了面对这样一些与时间相关的事实:时间在不断流逝;未来正在到来;你正在变老;在你一生中,你所能完成的事情总是有限的;其中最为残酷的事实是——最终你将会死去。
虽然拖延的确能够让我们感觉良好(至少不那么难受),也正是如此,才有如此多人一方面痛恨着拖延的同时,却也一直摆脱了不了拖延。
而现在,我们就对这些拖延的原因来一一分析:
1 防止失败的自我妨碍
一些人拖延是为了维护自尊:毕竟如果我没做的话,别人就不知道我有多厉害。而即使最终事情因为拖延而失败了,他也能够安慰自己:并不是我没有能力,而是因为我时间不够了。如果时间够的话,我一定能够把事情做好——只是他没想过,这个所谓的时间不够,本来就他自己创造出来的。
这样的人也往往憎恨在竞争中失败, 所以他们尽量避免参与到跟别人直接竞争的活动中。
拖延可以是"自残"的一种形式。你让自己很难胜出,比如你用一只手打高尔夫球,这样你就可以为自己惨败的得分找到一个借口"嗨,我只不过用一只手打球! "
2 deadline(最终期限) 自我加压模式
deadline 真是一个无比生动的词语。当“最终期限”到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和死亡类似的恐惧感和压力感,于是我们身体开始分泌“肾上腺素”,来帮助我们收集资源,提升专注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临时抱佛脚”的原因,因为这种“临时抱佛脚”的确能够让人在短时间内迸发出更大的创造力和意志力,就像用力把水果榨汁一样。
这种自我加压的另外一个好处,是给了我们一种“我真是努力啊!”可以让自己感动的假象。毕竟你看,我为了这个事情,三天三夜都没睡觉,我还不够努力吗!——之前的三个月你干嘛去了?!
一定程度的时间稀缺心态是有利于我们把事情做好的,但是过紧的时间里去完成一些事效率一定底下——如果不拖延,不这么“熬夜努力”的话,其实我们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呢。
3 预演负面结果
拖延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我们容易预言负面结果,把事情的结果想得很糟糕。比如说朋友邀请我去参加一个舞会,我会想,我又不会跳舞,去了多尴尬,多无聊。但是朋友又盛情邀请我了,我不去多不给面子,于是我就拖着拖着,以便最终可以个自己找理由说不去。(当然大多数时候我们意识不到自己这种想不去的冲动,所以我们会挣扎着,拖延着,但是在最后一刻还是会匆匆忙忙赶过去)。
而其实人在预估未来的时候很容易犯错——对未来的估算建立在已知的事情的基础上。而决定未来发展方向的,还有很多未知的因素。
你没想到的是,在舞会让你遇到一个很可爱的姑娘,你们聊天聊得很开心,迅速坠入爱河。(哎哎哎,天亮了,起床啦!)
总之,别因为对未来和结果的不确定性,就把它想得很糟糕。谁知道呢。未知是危险的源泉,但是在我们现在的社会里,未知带来的危险已经极少了。更别说,它也是惊喜和美好新生活的源泉呢!
4 人际关系的拖延
我们把拖延当成一种保持和他人距离,以及找到自我的控制感的方式。
比如当一个我们不喜欢的人给我们发了消息过来,我们可能就会通常拖一会儿才回。而如果是我们喜欢的人,我们回消息的速度就会迅速很多。不仅仅是在微信上,在生活中,在害怕人们得寸进尺,以可以拖延来消耗人们的期待。我们和他人互动的时候,我们也用这种反馈的速度的快慢,调节着和他人的距离,乃至暗示对他人的拒绝。
而当老板交给我们一个很不喜欢的任务的时候,我们也在用类似的方式,来保持“自我控制感”。当我们拖延交稿的时候,我们心里在暗暗偷笑:“你有权势,你是老板,你能把这个事情强迫交给我,但是你总不能蹿到我身体里来控制我的进度吧!” 而且这种方式还有个好处,我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对老板的拒绝,下次有类似的项目的时候,他再交给我的几率就小很多。(当然也有可能是直接把我开除掉,囧~)
5 不知道如何达成目标
当我们不知道完成目标时,我们也会陷入拖延的境界。
因为目标而拖延,往往有两种原因: 1 目标太复杂,不知道如何分解。 2 方法不确定,不知道有使适用的方法。
我获得可靠消息,沿着这条路一直走,那里有一个金矿可以让人免费淘金,我兴致满满的去了。
我获得可靠消息,有3条路,其中一条沿着一直走,可以找到免费淘金的金矿。我踌躇了,不知道走哪条路,先等等从某条路归来的人,看他是否提着金子,没等到。所以随便找了一条路,加快步伐,越走,发现回来的人没有几提着金子的,就越走越慢,然后赶紧回去,又选择另外一条路。而实际上那些回来的人跟我一样,也是因为没有看到提着金子的人,所以返回了。
第一个,明摆着,付出就有丰厚的回报,所以非常积极。第二个,都是付出,但是1/3的人有回报,2/3的人毫无回报,所以我在等方法,等待着更好的方法。最终就形成了拖延
6 内心过得焦虑而只能用成瘾或放纵的方式转移注意力
当我们内心充满压力和焦虑的时候,我们反而无法把心思集中的需要注意力的事情上。这个时候,我们唯一想要做的就是——摆脱痛苦!
所以越是我们不能拖延,越需要去工作的时候,我们越容易在一些游戏、小说等事情上沉迷下来,或者出去大吃大喝,因为这种方式能够让我们从我们需要完成的任务上逃离。沉迷和放纵让我们可把注意力移开,而感觉不那么糟糕。
当然逃避是没用的,该来的总会来,即使我是玛丽苏或叶良辰也没用。
7 想完成的事情太多而无所适从
在《意志力:关于专注、自控与效率的心理学》里,作者罗伊·鲍迈斯特说:
对我们大部分人而言,问题不是没有目标,而是目标太多。我们每天都列出很多任务,即使没有外界干扰,一天之内也完成不了这些任务,更何况外界干扰总是有的。到了周末,未完成的任务更是堆积如山,但是我们还是一再拖延,寄希望于某个时间能一下子把所有任务都搞定。正因为如此,工效专家才发现,经理人给星期一列的任务经常多到整个星期都做不完。
我猜我们要不就太过自恋,要不就过于贪婪,才给自己揽下了这么多说事情。与这点相关的,还有一个心理学实验:
研究人员随机找了2组消费者,在两组面前都呈现了一系列昂贵的果酱,并且给他们提供试吃机会和优惠券。
不同的是A组消费者面前摆着6款不同的果酱,B组消费者面前摆着24种不同的果酱。
结果发现,A组中有30%的人最终购买了果酱,而B组中只有3%的人购买——都说选择多是好事,但过多的选择让B组消费者在比较的过程中心疲力竭,最终放弃了购买。
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叫做“决策瘫痪”,指选择过多的情况下,人会因为对比选项耗费的过多精力而直接放弃做决策。
我们在生活中也这样。当想做或者需要做的事情太多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无所适从。我们要么就拖着一个也不做,要不就这个上面弄一下下,那个事情上面又跳过去弄一下下,最终时间过去了,却还是一事无成。
最近我和朋友在一起做一个“每天最重要的三件事”的时间管理。方法很简单,就是我们在同一个微信群里,每天早上大家发今天要做的三件最重要的事——只发三件!然后一件一件去完成。
这个方法虽然简单,但是对付拖延很有效,你也可以试试。
8 以为只要拖事情就会好起来
我从小就不怎么做家务,我的衣服,只要丢那里,家里人就会自然帮我洗掉。毕业后,我已经完全靠自己生活了,但我还是养成了把衣服丢一边的习惯。我心里已经习惯了东西放一边,就自然会有人帮我处理好。
有些时候,在我们遇到问题时候,只要我们不去管它,它会自然地好起来。之前看到一个数据,说人得的病,60%以上都会自然地痊愈。
于是我们就潜意识地养成这样了拖着,等事情自动变好的思维模式。然而,并不是没一件事情都会自动变好。
衣服拖着不洗,就会臭掉;文稿拖着不写,交稿的时候就会被骂;有些小病拖着拖着,就成了大病,甚至成了癌症——拖这个办法,无法应对那些很糟糕的后果。
在《少有的人走的路》里,作者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大多数父母面对孩子的问题束手无策,连续数月乃至数年都无任何举措,只可一味拖延。有的家长连续五年没有进展,不得不向儿童心理学家求教。她沮丧地说:“我原本以为孩子长大些,就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不懂事,可局面一点儿变化也没有。”父母做出某些决定的确很难,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个别问题可能消失,但终归是极少数。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适当给予指导和帮助,多了解他们的问题,必然是有益的事情,问题拖得越久,就越是难以应付,甚至积重难返,解决起来自然更加艰难了。
9 懒
最终我们回到了宇宙的原点:懒。
懒说回来,就是我们内在动力的动力不足。内动力不足的原因有很多种。
或许是我们过于“轻视未来”,我们把当下看得太重,把未来看得太轻,以至于宁可躺着什么都不动,也不愿意去做一些可以让我们的未来变得更好的事情。就这样,我们把许多长期、重要的任务变成了拖延。
或许是因为我们感到了“习得性无助”。当我们觉得我们自己的能力不够,或者自己想要的东西太远,再怎么努力的达不到,而过去那些尝试的努力都最终无功而返的时候,我们就成了那条呜咽的狗。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在1967年研究动物时发现,他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施加难以忍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于是在笼子里狂奔,屎滚尿流,惊恐哀叫。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狗就趴在地上,惊恐哀叫,也不狂奔。后来实验者在给电击前,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倒地呻吟和颤抖。它本来可以主动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