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来说,微信朋友圈越来越失去了最初的使用功能。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朋友圈搭建自己的舞台,讲述自己的故事,同时,也默默地经历着别人的喜怒哀乐,一不留神,就变成了别人眼中的你。
当朋友圈中的你,已经不再是当初来到这个地方的模样,于是,离开成了必然。
94年,国际互联网来到中国,对于当时的普通老百姓来说,互联网依然是一个陌生的世界。经历了从信息的闭塞到今天的信息开放化,那时候一年的信息量都比不上现在一周的信息量,并且当时还是信息的单向传输。家里的电视可能就是最大的外部信息来源了,手机还是电话短信的时代,购物还是集市超市的时代。
记得自己刚刚接触网络的时候大概是在05的暑假,偷偷跑到网吧玩游戏,也是那时注册了第一个QQ号,只知道大家都在用着聊天,也就跟着注册了玩,到了现在,QQ可以说成了国人必备的聊天软件,即使每天都会出现新的细分社交软件,QQ的地位不仅没有动摇,经过腾讯的深耕细作反而更融入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去年的腾讯数据报告说越来越来的95后00后成了QQ的主力军。
二次元,信息流广告,变味的动态,QQ&Qzone开始褪去我当初见面的惊奇和年代的厚重。工作之后,我已经离开了QQ的世界。
在之前,我开始使用了还是腾讯旗下的微信。当时的微信的确是超简洁,界面体验轻巧流畅。或许是一款伟大的产品最初都是来自产品经理的原始情怀。对于当时的聊天工具来说,虽然很多人是很难把QQ和微信的区别说个所以然。但微信已经足够了。我正好想要离开,而你正好符合我停留的要求,多好。
欢迎来到微信的世界。而且还会有更多的人入住你的朋友圈。
这个月的国庆节,想必肯定有一种懒宅不出门,便游天下景的感觉。以前一天只能玩一个景点的,现在一天上百个景点都不是问题,偶尔还能小视屏带来身临其境的错觉。
明明独坐小板凳,去偏偏要寄情于别人的山水,这不就是花自己的时间找自己的不愉快么。
慢慢的会发现,担心错过每个人的动态,结果让自己活到了别人的动态中,害怕所有人会忘记自己的状态,结果自己在朋友圈制造了另一个自己。
朋友圈中的你并不是我认识的你。
以前发朋友圈,分享点滴生活,偶尔装逼卖萌,圈子小,结构单一,也有足够多的时间去翻阅,不失为生活的一剂调味品。
当入驻的人越来越多,信息越来越复杂,就会出现力不从心的感觉,而且庞大的信息流还会让人产生被强行代入他人世界的幻觉。
于是,朋友圈的好友增多,时间单价也就水涨船高,况且那些成千上百的好友大多数是没有什么交集的。
所谓的六度人脉,只是一个理论,不要错把理论当实际。
朋友圈好友的变化是衡量不了一个人的人脉的,与其增加看起来漂亮的无效人脉,不如把自己变成人脉。
梦寐以求的偶像微信,即使给你,敢加么,加了又能如何,你们还是各不相干。不在同一层面,连对话的权利都没有。
我以前也加了些大佬的微信(找人是互联网时代的基本技能),加完从来没有沟通过(人家根本就不知道你是谁),发现也没有什么变化,无非就是看了他们牛逼的生活,错误的认为双方互加了好友,就达成了连接,不过是给自己找点安慰而已。
人都会趋向于与自己相似的交往,想要与自己膜拜的人站在同一个舞台,自己就是一个优秀的舞者是前提。
所以,我开始关闭了一些信息源,比如朋友圈,重新梳理信息通道,寻找新的信息源(远离碎片化,入驻系统化),删掉了上百的公众号,留下几个最需要的。
朋友圈关闭一周多了,发现没有失去什么,该联系的照常联系,不联系的还是不联系。也没感觉错过了什么世界大事件,当初以为的,不过是自己把自己当成一回事了。朋友圈还是原来的朋友圈,只是在我看不到的另一个地方存在着。
发现开始离开朋友圈的人不在少数,为什么有人愿意留下,而有人愿意离开?
留下的理由各不相同,离开的人都有一些相似的理由。
01【碎片化的过多干扰】
碎片化达到一定量就不是知识了,简直就是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我以为抓住分分钟看了一篇文章,一个新闻,就洞察了事物的本质,廉价的阅读带来的是廉价的收获。今天一个领域,明天一个行业,白白浪费了过多的转换成本不说,到头来,看了那么多正方褒贬观点,也还是说不出自己的观点。
不是我们信息知道的少,而是被碎片化信息乱了阵脚,失了方寸,过多的碎片化信息让我们迷失了方向。
你真的以为你是在利用来之不易的碎片化时间么,别骗自己了。两三分钟的时间所带来的信息往往会反噬之外的时间,想想刷微博的时候不断的下拉更新,工作时候被弹出的新闻耽误了多长时间,晚上睡觉的时候发誓看完这篇文章马上就睡。
02【可怕的信息流动能】
用指尖划过屏幕,快速更迭的信息流所带来的动能,微不足道,却足以让一个人滑入它的轨迹。所以,你要站在火车站台白色安全线以外。
信息少的时候,信息就是简单的信息,一条新闻就是一条新闻,一个报告也就是一个报告。现在不一样了,当信息大量出现,以事先编排好的程序代码流动时,就会产生强大的物理动能,只要信息不停止,这个动能就会倍增越来越强大,把沿途经过的一切吸入它的运行轨迹,包括制造它的人类自身。
而我们每个人都是信息动能的推波助澜者。
群体性事件中,个体往往会不自觉的被卷入失去理智的大众行为中,事后很多人也知道自己的错误。然而,群体性所制造的环境势能,周围势单力薄的个体很难抵抗。在虚拟的互联网上,群体性制造的环境势能变成了信息流动能,而且更隐蔽的改变沿途经过的个体。
真正让我下决心离开朋友圈就是这个可怕的信息流动能。朋友圈没有信息流动能的迹象,留下也无妨,如果出现了这股动能,越早离开越好。
03【对时间的无情吞噬】
总会不自觉的翻看朋友圈,虽然大部分是毫不相干的人。找个理由刷刷微博,翻翻朋友圈,看看新闻,然后时间就悄无声息的走了。
不仅如此,繁荣缤纷的朋友圈似乎有一种魔力吸引着她的主人,让本来是工作的时间被不断切割成一块块,再被朋友圈慢慢吞噬。
对时间的吞噬是我们为朋友圈付出的最惨痛的代价。
代价之后,总要思考点什么。
比如说,是不是应该关闭或者重新选择。
而我
关闭了朋友圈,生活还在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