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一年一度的高考日了,回想多年前的高三备考已是记忆模糊了,倒不是由于时间间隔太久,而是因为那段岁月晦暗且不愿被反复追忆,自然是被堆在脑洞里的某个角落积着灰了。
为何想写一写关于高考的事情呢,因为正好前两天看了一篇订阅号的热文,文字里诉说了许多过来人为之拼尽全力奋斗的事迹,大多都是成功案例,所以呈现出满满正能量的激励感。若被问起高考时有没有拼过,我暗自还有些心虚,我的高三毫无鸡汤的热血意义,甚至还带着些消极和逃避,只是压力一直山大,至少比一头牛大。
高中时代,我是个成绩平平、表现平平、人缘平平的孩子,在一所好学生和乖学生云集的重点高中里,显得不太起眼。如果问我当初高中分班时怎么选的是化学,我自己也没搞明白。一是我背书功力差,选文科挺累,而且文科相对的大学专业较少;二是选物理的人多,不知听哪个老师说化学更适合女生,于是乎,我就这么决定了。
那时候许多像我这样的高中生是没有什么理想的,理想也顶多是考个名牌大学,如果再问下一步的理想,估计会卡壳个半天,或者觉得是被问了个既深奥又无聊的问题。所以高三选科真的没有很大作用,因为我连想选什么专业都没谱,选科只是一种前期手段罢了。
我高中时的强项是语文和英语,英语是高一高二时打下的基础,后来在高三时没多大进度,就吃个老本。而语文的学习中,我是个奇葩,那时的班主任是语文老师,其实私下还是挺欣赏我的,因为我的作文往往能拿到高分,而其余都是中庸水准。特别是让我背古诗, 那是我的一大症结,我默写时有一半的情况,喜欢偷瞄同桌的内容,真的,一到默写,我时不时头脑空白。
谈到数学和化学这类理科,我只能在班里排行中游,有时更糟糕,状态不算稳定。当时,我和不少同学一样选择了在业余时间里请补课老师,那个大学生家教还特严格,我有一次压力过大,写着写着模拟题就流下两行泪,从此换成她压力大了。后来到大学看到勤工俭学中心,我发现一堆需要零花钱的过来人帮助一堆对功课不自信的未来人,是一个平衡的打工模式。
记得高三时的自己还有两个毛病,一是嗜睡,二是装病,均属于内向型发泄方式。其实后来想想还是因为压力太大,只怪当时自己心智未开窍、想法不够成熟。我在课桌里常备一个休息气垫枕,上面还手写着“春困秋乏夏休冬眠”,自封为“睡神”,那时缺觉,课间能闭目养神也是放空大脑的方式。
再说到装病的事情,高三的自己的确属于亚健康人群,有时晚上睡前觉得耳鸣,有时摸着胃觉得不太舒服,就拉着老妈陪我去医院检查。那时自己还存着一点小心思,就是能够请个半天或一天的假,想象着同班同学在课堂里,而我却可以选一家外面餐馆吃,倒是傻乐呵的暗爽。但每每病假后的第二天去上课,又要经历更多作业,又要担心拖了课业进度,还真是松懈后的报应。
说来我高考的动力也不算很足,和班里大多数同学一样,三年前就被灌输着,进了重点高中,就等于一只脚踏进了本科。你说一只脚都进去了,又忍受了两三年高负荷功课的过程,你另一只脚还好意思不朝前踏吗?而且我们80后又是在望子成龙的父辈的教导下,家里基本就一个,光辉荣誉就靠你了,于是,高考的压力真的是不堪回首。
我想即使是学霸也会感到高考的压力,高考中也不免有些黑马选手的产生,比如在短时间就进步几十名这类的,当然,我把他们归类为小说题材人物,但不指望这奇迹发生在我身上。我没有暗恋的优秀男生,和言情剧里那样要和人家一起考复旦啥的,城市里的孩子又缺少飞出山沟沟当凤凰的翻身感,连我老妈最后也说我身体健康地通过高考就好,于是我还真是吃着大鱼大肉地硬挺过了备考时光。
当然,我最后的高考成绩也稍欠理想,比一本线恰好低了一分,进了师范大学。记得当时知道考分的时候,我老爸还是压抑不了内心的不满和伤心,一晚没睡好,去报摊买了两份报纸,才接受了这样的一个分数线。现在回想,即使卡到了一本线,我最终的道路是否会有很大的差别呢?能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能不能发挥好自己的所长,都不是一场高考能够决定的。
如今每年看着高考的政策改革,看到许多人选择了除高考之外的升造之路,也希望自己将来的孩子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同时也感叹自己当初就是一只井底之蛙,原以为跳出高考这个洞口,我的人生就直通大半了,对父母有了个交代,谁知洞外的世界是另外一个洞,更深不可测、更现实严峻。
高考的分数线是有形的,而我们人生的分数线却是无形的,而评分的机制又显得那么无常,至于成绩更是可能得等到盖棺定论时分晓。因此,拼完了高考的我们,是否准备好拼下一场考验,to be or not to be,这永远是个有意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