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文化断层,现代人古藉的阅读都比较少。对于诗词的了解也许有不少人还仅仅停留在教科书入门级的水平。其实古诗词的海洋非常宽广且深邃。从今天开始我愿把自己在诗词中学习到的一些知识整理一下,并结合自己的一点粗浅心得与大家一起分享,或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能与大家共同进步!
记得最早看红楼梦是在初中时候,很多地方都看不太懂,当时只有两个感觉:一是里面的诗词很美,另一个感觉是林妹妹真的好小气。当时更喜欢宝钗,觉得她是大家闺秀,性格也和善大气。
后来长大了,再看红楼梦,加之阅历逐渐丰富,对于人情世故也懂得多了些,这才开始慢慢理解黛玉,并且越来越喜欢她,喜欢她的幽微细致,单纯,毫不世故,还有她身上的仙姝气质(倒底是绛珠仙子嘛),后来又听了老师的诗词讲解,更觉得她才情横溢,流泪的样子都那么美,愈发觉得她很有魅力。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林妹妹的咏物诗《咏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当时大家结社,咏白海棠,黛玉这首最后完成,很多人都认为黛玉写得最好,宝玉尤其这般认为。但李纨力挺宝钗,当时她说的原话是:“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芜"。这里其实涉及的诗词的审美问题,大家喜欢黛玉,正是因为喜欢风流别致的句子。
那么宝钗的诗怎么样呢?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李纨评价宝钗的诗浑厚,这是相当高的评价,能当得起浑厚二字的诗人,古往今来也没几个,杜甫、周邦彦算得上。但普通读者往往不喜欢浑厚的诗,而喜欢风流别致的诗。
宝钗是一个真正的大家闺秀,矜持,内敛。其诗有一种温润和高贵气,不温不火,徐徐道来,但含蓄蕴藉,而内在的意蕴又很厚。
当然和杜周等大诗人还是没法比的。宝钗的诗高贵有余而性情不足。黛玉的诗,见才气,见性情,但蕴藉浑厚不足。
再看黛玉诗的开头:“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第一句,“半卷湘帘半掩门”,白海棠的形象折射出主人公的性格,既有几分娇羞自持,又有几分风流自赏的姿态。这是符合黛玉身份和性情的。那门是半掩的,帘子是半卷的。想展示自我,又有几分娇羞。而宝钗不同了,她是“珍重芳姿昼掩门”。那是大白天把整个门都掩住了,那是一种高贵自持,一种矜持的姿态,跟黛玉完全是两样。
黛玉的第二句:“碾冰为土玉为盆”,这是对白海棠生长环境的一种美化,进而衬托自己的冰清玉洁,高洁品性,就像《葬花吟》里说的:“质本洁来还洁去。
颔联通过衬托白海棠本身:“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白海棠之白,丝毫不逊于梨花,好似是从梨花那里偷来的几分白色;白海棠之风韵,丝毫不逊于梅花,好似是从梅花那里偷来的几许风韵。
一个“偷”字,一个“借”,显得灵动可爱,句子也写得别致。有人认为可能是曹雪芹借鉴了他的祖父曹寅的诗句:“轻含豆蔻三分露,微漏莲花一线香。”
林黛玉这首前四句“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读起来一气流走,风流洒脱,且富于情韵。这种诗句最显出诗人的才女气质。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她把白海棠比作身著缟衣的月宫仙子,这是从她的洁白、高雅、脱俗着眼;又把白海棠比作秋闺中的怨女拭泪的样子,这恐怕是白海棠上还沾着晶莹的露珠,而作者由此产生的联想,借以写出悲情。
最后两句:“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白海棠像一个女子,满含哀怨,无限娇羞,不知该向谁诉说,只能在黄昏时分,倚在西风中,无限凄婉的样子。这里“同谁诉”,可以见出黛玉是不甘寂寞的,希望有个知音,有个诉说的对象。宝钗就不同了,她说:“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她就保持着自己的清洁,保持着自己的高贵,婷婷玉立,含情不语。也就是说,你想听她诉说,她也不愿诉说。这是一种娴雅、恬静的状态。归根结底,黛玉有一颗不安的灵魂,在压抑中有挣扎。在追求中忧愁忧思。宝钗则似乎无欲无求的样子,一直是这么平静如水,优雅自持。黛玉这首诗,觉得前四句神采十足,后四句刻意伤情,愁怨太过,反而少了一份襟怀和更高远的境界,因而后四句略弱。
你看宝钗“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反而越写越浑厚,越精警,这是很厉害的。老杜周邦彦。他们写诗词,都是越到后面,越有笔力,越到后面,意境、情感越浑厚。宝钗的有些诗词,也有这个特点。因此李纨评宝钗诗第一也是有些道理的。
下次我们一起来看看黛玉的菊花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