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中这套 纯真之人 ,题材新鲜呛辣,外加作者前作孤高之人好口碑的加持,当年尖端要代理的消息刚出现,就已备受一批纸片党的期待。
我作为其中一名爱好者,当然也在上市后第一时间入手,尽管制作略显粗糙,却也奉为至宝,频频把玩。下面晒点内页。
拿到此书的时候,2015年还没过完。
日版两部最近也出完了。
而台版,直到如今的2020年,依旧停留在第二期。
出版社已经官宣:不会出版后续期数。
这个世界并不全都是纯真的人。
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包括港台的日漫出版社。
本来烂尾作品就很少人写书报、意义不大,但也许本作确实有一定的影响力,导致后续争议不断,纸片党之间经常就相关话题展开多次激烈讨论。有痛骂出版社的,有对此表示谅解的;有表示支持尖端的,也有宣告罢买的。主题也从单独一部漫画拓展到目前有越演越烈的出版烂尾现象。(当然其他知名烂尾作也能形成类似的话题效应,不独此一部)
本来态度都是个人偏好,倒也无可非议。但这其中就流传一种说法,让我看到后如鲠在喉。这种说法是这么解读的:出版社作为企业,天性就是要挣钱,而烂尾不续出单纯只是因为继续出版下去会亏钱。所以出版社这么做是合情合理的,而我们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必须做到对自己想买的作品,每出一本都尽早跟进买入,让出版社现金能按时回笼,从而推动下一期的顺利出版。
这种说法就不停留在偏好的领域,而是有劝谕、说服的成分。这也并非不值得提倡,只要这种行为合情合理。然而事实却相反,这种言论在一些关键点的理解上存在偏差。
首先必须明确的重要一点是,一套涵盖多于一本单行的套装书,出到一半把后续砍掉不出,这种做法不能简单地被归为企业为了存续而采取的经济行为,而应该必不可少的融入契约精神的元素,换句话说,这本质上是一项违约举措、一种失信行为。
明面上大家看不到出版社对读者有什么承诺,但事实上,这是双方默认的隐性规则,也就是说,把一套书规规矩矩的出完,这根本就不需要也没必要事先挑明。这更像是出版社必须承担的一种义务和责任,而不是一个可做可不做的选择。让我们来做个假设,假如一套书在出版之前,出版社跟你说,这书全套十本,而我们只会出前面两本,后面的不会出,这种情况下,请问,你还会买其中的任何一本吗?
当然不会。比如,正常的读者想买火影忍者,肯定是默认买七十二本全套,要不然故事是不完整的。正常人谁会想看一个不完整的故事?同样道理,当读者看到出版社将要出版火影忍者这个消息的时候,肯定也默认这套漫画是会出完全套七十二本的,因为大家都想看完一个完整的故事,普通人,都追求圆满。
在这种前提下,你七十二本一套的书只出了两本,很显然就是违约、失信的行为,违反了双方默认的约定,失去了购书者的信任。
出版社采取如斯做法,纯粹出于经济的考虑:怕亏钱。确实存在部分读者只买了前面几本就不买后续,所以后面的如果还是和前面几本出版同样的数量,那就有卖不完的可能。出版社现在也学精了,签版税实行按期签,像纯真之人就只购买了两期的版税,后面的不出也不会再多亏钱,只要把这两本卖个七七八八,这笔生意就还是赚的。我第一次听到这种模式也颇感无语,这种做法根本上就是埋下了烂尾的种子。
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J·Stiglitz在研究保险市场时,发现了一个经典案例:美国一所大学学生自行车被盗比率约为10%,有几个有经营头脑的学生发起了一个对自行车的保险,保费为保险标的15%。按常理,这几个有经营头脑的学生应获得5%左右的利润。但该保险运作一段时间后,这几个学生发现自行车被盗比率迅速提高到15%以上。这是因为自行车投保后学生们对自行车安全防范措施明显减少。在这个例子中,投保的学生由于不完全承担自行车被盗的风险后果,因而采取了对自行车安全防范的不作为行为。而这种不作为的行为,就是道德风险。经济学上的定义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烂尾很符合这个定义。由于采取了单本签约制,出版社就可以不承担套书销量不好的风险——出现这种情况就采取不签约、不出版后续的不作为行为。这本质上是将卖书的风险部分转嫁给了买书的人。但企业经营本来就应该承担经营风险,资金回报恰是对风险的补偿。如今变成消费者与你一起分担,那请问,是不是理应你卖书的收益我们购书人也可以分享一份呢?
再看另一个故事:二手车市场上,一位车主打算卖掉他质量很不错的车,价值10万,但市场上还有很多质量很差的同类型二手车,价格只需要5万。有买家看上10万的车,但有一个5万的价格在对比,但他也不知道到底10万的车比5万的车好上多少,所以只打算把价格提到7万。好车的车主就觉得吃亏了,卖7万还不如自己留着开,最后还是没有卖。就这样,一辆一辆好车退出二手车市场,剩下的车质量越来越差,想买好车的也买不到好车了。理论上,一辆使用年限短、质量不错的二手车相比于质量较差的车应该更容易卖出一个好价钱。但现实中却落得相反的结果。
这个案例来自经济学论文《次品市场: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作者是同样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学者G· Akerlof ,揭示了另一个经济学现象:逆向选择。其含义为:当消费者面临不确定性比较高的风险时,很可能会放弃可能获得的好处,而直接选择退出交易。案例中购车者由于无法把控买到手的二手车质量到底如何,所以索性选择不买,也可能转向新车市场。
让我们回到书籍出版。显然,即使出版社每新出版一部漫画,爱好者都掏钱支持,其中必定还会有部分比较不热门的书,由于受众较少,达不到出完全套的量从而烂尾。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消费者一定会进行逆向选择:完全不买新书。这是出于信息不对称。读者不清楚出版社出完全套的标准,也无法掌握书籍的销售情况,面临如此高的不确定性,他们会选择不冒险、完全中止购买行为,进而对所有新漫画的出版都构成巨大的伤害。
二手车市场中,长期持续的逆向选择会造成市场萎缩甚至消亡。同样,漫画出版市场也不会例外。所以读者乍看上去是支持的购买行为,造成的却是难以为继的反效果。对于喜欢烂尾的出版社,我们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罢买,才是最正确的做法。当然可能有人会担心这样下去会不会越来越不出版日漫?其实不会,目前恶劣的出版环境的另一个主要责任,也要归罪于日本人:把自己并不好卖的版权也吊高来卖,成本端高企,引进方生存环境当然就差——你卖贵吧,销量不好只能烂尾。就应该用少买来倒逼日方给出更合理的价格。
市场经济下,投出自己一票并不困难,遵循简单的赏善罚恶即可。相对于每出必买派,我在此必须旗帜鲜明的亮出自己烂尾罢买派的身份,坚守自己惩罚失信出版社的立场,这,才是共同维护健康出版生态所必须做出的正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