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知远上一次出圈,是在《十三邀》里采访俞飞鸿。
屏幕里,许知远就像个第一次见女神的小男生,生涩、局促,又忍不住抛出一些尖锐而古怪的问题。
节目播了四季,他也始终处于争议之中。
前段时间,许知远的新节目《十三游》播出,很多人却发现:
许知远,没那么讨厌了。
他在日本的街头四处游荡,和陌生人闲聊,去固定的小店买菜;
花550日元看手相,被告知“关于金钱的线,几乎没有”;
观看地下女子摇滚乐团表演时,会跟着音乐一起摇摆......
他变得更柔软,也更接地气。
他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身边的角落;投向了茫茫人海中,那些“消失”的普通人。
1
一次失败,“人生就完了”吗?
东京的JR中央线,是许多上班族的必经之路。
你或许无法想象,这里是全日本自杀率最高的地方之一。
这条铁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4.8人自杀过。
除了繁忙都市中的“自杀铁路”,在宁静的富士山下,还有一片所谓的“自杀森林”——青木原树海。
在自杀人数最多的2004年,这里曾埋葬了108个生命。
让一个人走向自杀的原因,可能有很多。
我们经常把“心态崩了”四个字挂在嘴边,但对有的人来说,“崩了”,往往就意味着结束自己的生命。
他们早上出门时,可能还好好的,路上却因为一件小事就突然崩溃,干脆地跳下铁轨。
更糟糕的是,选择轻生的人,并非都患有严重的抑郁症。
根据日本防自杀协会调查的研究,有20%的自杀者仅被诊断为有适应性障碍,连轻度抑郁都算不上。
这些人可能只是心理承受能力较低,或者性格比较敏感脆弱。
他们的自杀,和整个社会氛围都息息相关。
日本的通勤枢纽品川站,每天都会上演电影般的“壮观”场面:
上班族们穿着千篇一律的黑白衬衣西装,迈着相同的步伐,被网友们戏称为“Working Dead”。
对于刚迈入社会的他们来说,“和别人不一样”,有时会带来巨大的痛苦。
中国的年轻人也面临同样的困境:
考名校,找好工作,然后结婚生子,是社会为年轻人规划出的“标准答案”。
读书时一考定终身,“考不上好大学,这辈子都没出息”。
毕业后找工作,为了履历漂亮,必须是大公司。
到了中年,还要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
有人说:“活到中年,越活越怂,越活越窝囊。”
被上司责骂也不敢还嘴,生活中的失意无法让他人分担,所有的负面情绪都只能自己消化。
《我是余欢水》里,男主躲在公司厕所里茫然地发呆
一次失败,都可能变成压垮他们的最后稻草。
对于“失败”的不宽容,对于“不同”的排斥,让越来越多的人不堪重负。
在他们心里,只要走错一步,“整个人生就完了”。
2
“消失的一百万人”
在失败带来的羞耻感中,有人决定默默“消失”。
在《十三游》里,有一个叫班比的少女。
因为不堪忍受校园暴力的折磨,她选择了封闭自己,拒绝再与外界进行交流。
班比的生活,是靠一根网线来维系的。
每天宅在房间里打游戏、上网,要么就一直躺着睡觉。
每天所需的食物都是让人从外面递进来,只有上厕所时才会偷偷出去。
如果房门没有上锁,她甚至会用柜子堵上房门,不让别人进来。
“不出门”,就是班比对这个世界的消极抵抗。
“不想出门也不知道出去有什么意义,没有想做的事情,也没有想要的东西,就是所谓的抑郁状态吧。”
像班比这样的蛰居族,在日本有百万之多,其中有54万都是15-39岁的年轻人。
他们也被叫作“日本失踪的一百万人”。
他们像班比一样,在经受某些打击之后,紧紧地关上了房门。
长期缺乏和外界的接触,甚至不知道怎么去表达自己的情绪。
那些不安、痛苦一直积压在心里,厌世感也日复一日地堆积起来。
对于蛰居族来说,小小的房间,更像是一个避难所。
一头埋进被窝,周围的一切都好像与自己没有关系。
但日子一天天过去,总还是要面对现实世界。
越陷越深的他们,其实需要情感救援。
所幸,情感的力量是巨大的。
在妈妈耐心的沟通和陪伴下,班比开始一点点打开心扉,试着向外界探出自己的触角。
从第一份寿司店的兼职开始,班比学着去和陌生人交流,交到了要好的朋友。
2019年8月,班比和打工时认识的四个女孩,一起组成了地下乐队正式出道。
从谷底再次爬起,跨过低落的人生阶段。
面对失败,她不再感到“世界坍塌”,而是开始明白:
“一次失败代表不了整个人生。”
死亡和“消失”,或许都在一念之间,而要让生活回到正轨,却需要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
著名的日本歌姬中岛美嘉曾经唱过:
“与看不见的敌人战斗着 这窄小房间中的唐吉坷德”
蛰居在窄小房间里的每个平凡人,都在用勇气、努力和生活里的糟糕作出对抗,上演着自己的英雄主义故事。
3
安心烦恼,“适可而止”地生活
成年人是由什么组成的?
有人说,是自我肯定与自我怀疑之间的拉扯。
很多时候,我们总会让自己陷入“否定”的泥潭,不能自拔。
即使已经足够优秀,也会因做不到尽善尽美而感到挫败。
女大学生小松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院,漂亮的名校履历,让她成为了人们眼中“被选中的人”。
在节目里,小松却表达了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的烦恼:
为了在进入社会的两三年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到焦虑;
面对男女不平等的现象,感到不甘;
因为工作里僵化陈旧的组织方式,无法发挥自己的力量,感到挫败.....
这种焦虑和无力,是当代年轻人在面对社会压力时的普遍心态。
豆瓣上有个小组,叫做“985废物引进计划”,成立短短一个月内,就有超过五万人加入。
组员们以“废物”自居,一起调侃着自己空有学历,却依然在社会上处处碰壁的尴尬处境。
努力却得不到回报,或许才是生活的真相。
纪录片里,日本莲宝寺的住持小川说:
“我们需要正视这样的真相,明白无需为此烦恼,适可而止地活下去。”
小川表示,他想要创造一个可以“安心烦恼”的社会。
因为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人生总有很多东西,是就算努力也无法实现的。
适可而止,安心烦恼,或许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事。
暂时找不到工作也没有关系,产生消极的念头也没什么不好。
生而为人,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怀着这样的想法,“适可而止”也是一种快乐。
曾经的我们,或许都想过一了百了,被生活无数次“暴击”之后,才明白平凡也是一种答案。
真的努力过,就没有哪种生活是可惜的。
有时候,逃避并不可耻,而且有用。
短暂的逃避,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积蓄力量,学会跟普通的人生和解,而不是非要在挫败感中死磕。
毕竟,除了那些真刀真枪的厮杀、永不疲倦的奋斗,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英雄主义,叫做看清生活,然后爱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