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儿行千里》里有个女孩讲了她的故事。
她第一次上大学时,父亲送她过去,因为去的比较匆忙,刚好赶上军训。
集合那天,父亲给她打电话,说我要走了,你好好学习,说完就挂了电话。
当时女孩一直觉得操场外的栏杆那边有个人在看她,后来她才知道,那是父亲。他不舍得女儿,这种不舍是纠结的,既想多看两眼,又不想当面告别。
这让我想起我上大学那会儿,没有直达的火车,父亲决定送我到中转的城市,然后就不再送了。在那个城市的火车站,他领我吃了一次加州大王牛肉面,给我点了一大碗牛肉面,他点了一份普通的打卤面。
临上火车,父亲给我准确了几听啤酒,因为人太多,我先上了车,父亲从车窗把行李塞给我。结果有几罐啤酒不小心掉到火车与站台的夹缝中,他就蹲下去,拼命去够,我在车厢里拼命地喊“爸,不要了,别捡了”,一遍遍喊,拼命地喊。
很多人都在从车窗往里塞东西,我的叫喊湮没在嘈杂的声音里。我不知道他能不能听见,他一直没有停,哪怕汽笛已经鸣起。
父亲终于捡起了所有掉下的啤酒,他又一次塞给我,汗从脸颊滚过,袖子上一大块油污。
他一如往常,没有任何表情地冲我挥手,示意我赶快坐到座位上。
火车启动,我挥手示意他回去吧,“回去路上小心点,别担心我。”
父亲也在以同样的姿势挥手,“快坐回去吧,到了给家里来个电话啊。我没事,你放心吧。”
其实,我们谁都没有说话,只是在挥手。然后默默地注视着对方。我收回身子,想象应有的告别之语。只是,那只是想象。
我们一如平时在家里,总是在用沉默交流。哪怕这是儿子的第一个远行。
我们都要开始一种新的生活,一种没有家人陪伴的生活。
02
那年手术住院,隔壁床的儿子每周会来陪两次床。每次来的时候,他都会先给他的父亲按摩,然后打洗脚水给父亲洗脚,最后,去护士站借一个折叠床,默默地打开,支在父亲病床的旁边。
第二天,当阿姨送饭过来。他也不吃,就匆匆走了。
我住院期间,隔壁床的儿子来了三次,每次的流程都是一模一样。而且,我发现,三次,他们总共的交流,没有超过十句话。
看出我的疑惑后,隔壁床和我说,儿子出生后他和他妈就离了,孩子从小和他一起长大。平时工作又忙,加上自己是一个大型企业的管理者,生活中也很强势。所以平时和孩子的交流也不多。
“总想和他聊点什么,又不知道该怎么聊。这么多年,就一直这样过来的。”
也许我们都是一样的人,不善言辞,只懂得一味的陪伴。
03
春节的时候,一个老同学请我们去他家里吃饭。
准备了一大桌子菜,同学的爸爸也在坐,酒喝得有些多。同学爸爸说了一番话:
你们同学这么多年,还能再聚一起不容易,有时间你们要常联系。我都六十来岁的人了,还图啥,不就是希望自己身体好点,孩子们生活能好点。
你们说,这过日子过得啥?
我们面面相觑,没有作声。
过日子就是过的一个人气,要是没有人了,这日子还过的有啥意思啊。
有时间啊,你们也多回来看看,多陪陪父母。
说完,干了杯中酒,转身下了桌。
“过日子就是过的一个人气,要是没有人了,这日子还过的有啥意思啊。”我忘不了这句话。
从小,父母是我们的伴,我们也是父母的伴。
后来长大了,我们离开家,去寻找自己的另一个伴。
而父母呢,相依为伴。
再后来,我们有了孩子,我们是孩子的伴,孩子也是我们的伴。
等孩子大了,他去寻找自己的伴,我们又相依为伴。
人,终其一生,不过是在陪伴,在寻找陪伴。如果没有了伴,这日子过得就真的没了意思。
如果够幸运。我们带着自己的伴,孩子也有了自己的伴,我们相伴着回去看看相依为伴的父母。
当所有的陪伴不再因为时间、空间的阻隔,又聚到一起的时候。
这大概就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刻。
04
董卿在《朗读者》里有个开场这样说:
陪伴意味着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
当然陪伴也是一个很平常的事,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到最后陪伴就成了一种习惯。
约定好的相逢,伴你天荒地老!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所以,我觉得陪伴也是一种力量,
在这个世界没有人是一个孤岛,
失去了陪伴,
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我还想说,其实,陪伴与被陪伴,都是一种幸福。
网上流传一张表格,孤独的十个等级。总有人感叹,自己孤独的段位很高。
可是想一想,如果把里面的孤独改成陪伴,有人陪你逛超市,陪你看电影,陪你吃火锅,陪你搬家,陪你做手术。那么,这是不是就是幸福的十个等级呢?
这些,都不是什么困难的事,只是有了彼此的陪伴,就有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