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为徒”、“与天为徒”、“与古为徒”的概念出现在庄子《人间世》一篇中颜回出仕卫国前与孔子的对话中。《人间世》讨论的中心是庄子的处世之道。全篇假托三个故事:颜回出仕卫国前与孔子的对话,叶公子高将出使齐国时向孔子的求教,以及颜阖被请去做卫太子师傅时向蘧伯玉的讨教。以此说明处世之难,不可不慎,而怎样才能应付艰难的世事呢?《庄子》首先提出要“心斋”即“”虚以待物”,再则“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第三,要“正女身“、”形莫若就,心莫若和”。
颜回处仕卫国前与孔子对话,给出的便是“心斋”这一智慧锦囊。在这则寓言故事中,卫国国君年轻识浅,独断专行,鱼肉百姓。颜回想用孔子的仁政理念去卫国改变卫国国君,就来与孔子告别。孔子一听颜回想要带着改变卫国的心态去卫国,认为颜回此次深入险境,必将凶多吉少。卫国当前民不聊生、饿殍遍野的境况,根源在于卫国国君的身上,他本来就是独断专行,听不进谏言,鱼肉百姓之徒。他如果是能欣赏贤臣、能听得进谏言之人,就不会出现当前国内的状况,他的身边不乏良臣能将,你这时强行去推行仁义,带着改变卫国国君的心态去卫国,在强烈的功利心之下,你越是想要这个结果,你越是无法保有云淡风清、心平气和的心境,你推行的仁义国君本来就难以听得进去,而你的心性一乱,势必会与国君产生分歧、冲突,最后引来灾祸,前有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的历史事件为鉴。于是孔子进一步问颜回,你如果一定要去,有什么应对的方法?
颜子以“以人为徒”、“以天为徒”、“以古为徒”阐述了他的应对策略。
第一,与天为徒,内心诚直,固守原则。内心诚直的人,就是与自然为同类,天人合一,知道自己跟国君本质上都是属于天生的,在自然属性上是同类的,在这个层面上,大家都是平等的,又何必希望自己的言论得到别人的赞同,或者是介意别人的不赞同呢?有着这样心态的人就像孩童一样,保有赤子之心,就是与天为徒者。
第二,与人为徒,外表恭敬、顺应现实。表面屈从的人,认同于社会,和世人一样。譬如手拿朝笏躬身下拜,这是人臣应尽的礼节,人家都这么去做,我敢不这么做吗?一个人,做大家都在做的,谁也挑不出他的纰漏来,他便能被社会所认同。
第三,与古为徒,内心自有主见,上比古人。上比古代贤人,跟古人为同类,他们的言论虽然很有教益,指责世事才是真情实意。自古就有这样的做法,并不是我自己的编造,这样做,虽然正直不阿却也不会受到伤害,这就叫做与古人为伍。
总的来说,颜子的应对策略是保持内心诚直,相信自己与国君本质相同,只要自己内心固守原则,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说自己该说的话,最终能够感化国君,不必在意于自己的言行一时得不到认可。因此,与天为徒者,更像是拥有信仰的一群人,《道德经》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不同的人归其本质都来源于那个“一”,只要自己与天为徒,亲近自然,恪守自然之道,就能保有赤子之心,获得行事的力量源泉与信念支撑。“与人为徒”则是在现实中通过行为上融入环境,表现得合群,让别人找不出自己的矛盾,获得别人的认可,从而周全自己。“与古为徒”则从浩瀚的历史典故中,汲取智慧,助力自己达到目的。
在孔子的启发下,颜子想出了他自己觉得既能周全自己,又能帮助自己去卫国推行仁义,教化国君的策略。但孔子仍然对他的策略提出了批评,认为颜回仍然带着“师心成见”,很难获得成功,因为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去纠正,就是有所效法也会出现不当,你又怎么能祈求能够教化国君呢,还是太固守于自己的成见了。于是进一步引出“心斋”即“虚以待物”的处世哲学。
“以人为徒”、“以天为徒”、“以古为徒”的策略都还存有缺陷,颜回一心想要去卫国推行仁义、教化国君的目的心太重。“心斋”要求的是“虚以待物”,需要的是清空自己的内心,以心做道场,去体悟自然之道,抛弃私心杂念,名利之心,“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以一种通透圆融之心,能够看清形势,条件允许的时候则奋力一搏,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则保全自己,一宅而寓于不得已,以心做道场,修炼心性,积蓄力量。
通过“心斋”修炼一颗通透圆融的心,虚以待物获得应变的灵活性,去更清晰的看清外部环境,体悟自然之道,而这也是“与天为徒”的一个前提,你只有更好的体悟自然之道,才能更好的保有赤子之心,获得在人世间更强大的精神支撑与力量之源。“与人为徒”则是一宅而寓于不得已的一种行世的方式,现实的环境与自己的理想世界不同,那么就先去做到表面上的合群,保全自己,积蓄改变的势能,而在心性上不被环境所改变。“与古为徒”,从历史的经验中充实自己应对人世困难的宝具库,从历史中获得解决各类问题锦囊妙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