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到哪里去?至今,我们依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也许,我们可以简单的回答说我们是从娘胎里来,最终要往坟墓里去。但是我们是谁呢?我为什么是我?正如伍绮诗说: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们只知道自己和别人不同,比如: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爱好憎恶甚至衣着装饰。就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即使是一对双胞胎,也会在某些方面有不同的反应和态度,而正是这差异化,才让我们形成了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个体。
那么我们芸芸众生为何有这样那样的差别和差异?我们到底是谁?
在未看《漫游人脑》这部纪录片之前,苦思冥想不得终,很容易就会引发宗教的观念和联想,用宗教来解释一切我们自身暂且无法解答的问题,最后形而上的不了了之。对于道行尚浅、尚未大彻大悟的普罗众生而言,《漫游人脑》从科学的角度给出我们的一个答案,有理有据,掷地有声。
《漫游人脑》一共6集,分别是尽在脑中寻、情绪澎湃、思想之窗、万物之首、思想培训、最终的谜团。它从情绪、视觉、思维等角度,结合具体的实验者进行科学实验,来探究大脑对我们的生命体验和形成的作用和影响。
正如片中开篇所言“大脑它掌握我们的行动,它是我们的根本,它是我们情绪的来源,它囊括了我们一生的回忆以及内心的世界。”它解答了我们为何有这样的思考和感受,我们独有的记忆、情绪以及思想的根本是什么?人格的根本是什么?
片子举出了梵高的例子,他的画作举世闻名,皆因为那画中所展现的独特的美的体验,那是一个我们正常肉眼所无法观望的世界。但这背后却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梵高额叶受损,是个精神病人,实验表明额叶受损会导致他们主观看到的世界异于常人。也就是说,我们的头脑决定了我们的所见甚至所想。
哲学上有“我思故我在”的说法,凡思考者均可作为意识的个体存在,你可以不知道自己的思维误区,也可以不知道自身的缺点,但是你不可能对外界的事物没有反应,不可能不知道你自己在思考。你的思考不断建构和形成你的世界。
大脑无时无刻不在处理着各种信息,同时产生各种各样的意识,这些意识又让我们有了新的目标、追求,从而决定着我们的行为。而我们日常所接触到的世界反过来又在塑造我们的大脑,成为我们平时做决定的理由,因此,即使是双胞胎,也会成长为两个迥然不同的个体。
另外情绪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情绪其实是我们生命值得的原因,是我们寻找到生命道路的原动力。
尤其是我们童年时代的情绪回忆,如日本电影《告白》中的渡边修哉童年被母亲鞭打、排斥、嫌弃,让他整个人格发生了扭曲,从而导致他走上了一条毁灭自己的不归路。又如《艺伎回忆录》中的小百合偶然一次在桥上遇到了总裁,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从此她晦暗的人生渗入了爱和温暖,她用余生在追逐和爱着总裁。
而我们的情绪实质上脑中不断变化的神经回路模式,正是这模式使得我们每一个人的脑海中交织着形形色色的个人的人生故事,从而书写着各式各样的生命传奇。
也许正是因为生命的不可复制性,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一生中执着的寻找人生的使命,践行生命的价值,为了在死亡来临之前,可以没有遗憾的含笑离去。我是谁的答案从科学的维度上来说,是我们的大脑在建构我们身体的形象和行为的意识。从这个层面来看,神学的宿命论似乎有些可疑。
但是,生命的奥妙的探寻应该是无法穷尽的漫漫征程,答案的维度也应该多元和合理。也许我们叩开的只是我们大脑这一个契口,但仅仅这一个研究发现,就已然让我们获得很多了,我们身体的各个官能的重要性,尤其是我们神奇的宝贵大脑,因为它在每时每刻书写我们的人生。同时,也对其他生命,如精神病人多了包容和同理心,正如《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所展现的一个个有趣又大胆的想法和言论,你不能说他们就是错的,他们只是在他们的世界里自然生长,一如梵高画出了他眼里所看到的这个世界的样子。
罗素说:“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之源。”我是谁固然重要,但是因此而产生的排次异己者甚至残酷迫害就尤为值得担心了,纵观世界历史,由此而引发的悲剧实在是不计其数。
在漫游人脑之后,我们不仅了解自身,我们也拥抱整个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