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月底在京东上购买的《阴影下的大帝~明太祖朱棣》中午到货了,感叹于得书不易,时间之长。
在该书的介绍中,作者说明了明太宗朱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及取得的成就,同时也看到他执政期间的自然灾害、民变、屯田、马政、战争等问题,以期展现一个真实而全面的明太宗和他所统治的永乐王朝。
读着读着,对过去皇帝们的庙号产生了兴趣。何者为祖,何人称宗?依据在哪,从何而来?历史有多久?明成祖朱棣为何被称为明太宗?遂翻文查询,一探究竟。
从文化来讲,我国古代是儒学占统治地位的,而《礼》是圣人制定的。因此皇帝们死后,由新任皇帝与大臣们商议后,依据《礼》对上一任皇帝追封庙号变为惯例,除非继位者不打算纪念,否则定会如此,以便体现出自身身份的合法性及仁义礼智孝的遵规守礼之情。皇帝们作为天子,更应该带头遵守祖宗们的规矩不能违背。如果违规,便会遭到儒家士大夫和百姓之非议,自找麻烦,不合礼制。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废先王之典,焚百家之言。自称“始皇帝”,无赐庙号之法!自汉代以来,逐渐恢复了先秦之法!应该说庙号之赐开始于先秦。但先秦没有皇帝,却有评价先王之传统!那时也不称庙号,但确是后代庙号的雏形!所以庙号开始于西汉,结束于清朝!
弄清楚了历史,再看《礼》中规定。礼曰:“祖有功,宗有德!”皇帝的祖宗只要是有功的就应该赐庙号为“祖”,有德的就应该赐庙号为“宗”也。什么是“功”?这里的“功”应该说是能够开创万世基业的皇帝,也就是说开国皇帝!但历史是复杂的。一些非开国皇帝无“功”,却被他们的后世子孙赐庙号为“祖”,算是为自己的祖先"戴高帽"。三国时期,曹操称太祖,曹丕称高祖,曹睿称列祖。更违礼制的是:魏明帝曹睿的“列祖”之庙号是其在活着的时候自称。不守规矩的总会付出代价,一个朝代居然有三祖,当然也得不了长久。
在前面的皇帝们未带好头,随心所欲乱赐庙号之先河后,直到李唐统治时期,此问题得到了纠正。只有一个祖,即开国帝王唐太祖李渊,其他皇帝都赐庙号为“宗”。唐以后都是一个“祖”,多个“宗”。这应该是合乎儒家《礼》之要求的!不过称为“宗”也遭到了非议,有些皇帝还是小孩子,何来有德?何以称宗?所以,继"祖"为一个且只有开国皇帝才有资格外,"宗"也逐渐向唯一方向迈进,自此皇帝们不敢随便呼"祖"与"宗"了。
但是,中国的国情是凡事总有例外,尤其又在中国基本皇帝一人说了算的情况下。自唐以后,还是有打破一“祖”,多“宗”的。如明朝朱元璋被称为明太祖,朱允炆称为“惠帝”,朱棣被称为“成祖”!这是特殊情况了,因为这是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篡权所致!但,从有功称“祖”,有得称“宗”的儒家思想来理解,这打破规律的祖宗庙号之法,反而是合适的。因为,朱棣确实是明朝最伟大的皇帝,编篡《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亲征扫除鞑靼等等,可谓明三百年历史的奠基者之一。就连伟大主席都说,越看明史越生气,还是洪武、成祖争点气,所以朱棣称“祖”也不算超规了。
不过,历史的真相却是朱棣的儿子继位后,追封朱棣的是明太宗,非明成祖是也。后期在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明世宗出于私心要将自己父亲放到太庙的目的,将朱棣的庙号改为成组,才造成大家只知道明成祖不清楚明太宗罢了。
至于称祖的有多个皇帝,称宗的也有多个皇帝,则是清朝以前的情况了。有清以来,基本再无这种情况。对于那些没有庙号的皇帝,因为他们无德无功,又遭新任皇帝排斥,所以汉代、明代就出现过没有庙号的皇帝,与称"祖""宗"的那些位皇帝相比,比较悲催的留下了遗憾。
注:如果文中出现让您认为侵权或不爽的内容,请及时告知删除。转载请及时告知并获得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