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上学时候的背诵,对诗词知道的不多,真正静下心来读的时候,很难,各种难,感觉脑容量严重不足。从叶先生的文字中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浩瀚,中华文化的博大。安慰自己,鼓励自己,读书修行,慢慢而来。
柳永的词对于中国词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大的作用。刘永写的是慢词长调,慢词长调是在中晚唐以来就流出在社会之间的一些俗曲,是配合当时新兴音乐歌唱的里巷之间的俗曲。柳永的平生是不幸的,他羁旅行役的歌词中透露出感慨悲哀,一句“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把词里感情从“春女善怀”转变成了“秋士易感”的感情了。
苏东坡平生尽力苦难,是完成了自我的一个诗人。不管他在宦海波澜中经历了多少挫伤,在他的品格修养这一方面,苏东坡是完成了自己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道出了他的旷达乐观,“有情风万里送潮来,无情送潮归”中用天风海涛之曲,传递幽咽怨断之音,达到词的最高境界;“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是宁可忍受现在的孤独,也要坚守气节、忠义,是品格的高洁;“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是悲慨之中的一种超脱;“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是对百姓生活安定快乐的美好愿望。
北宋集大成者的周邦彦,以思力取胜。“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写出了沉思寂寞中无穷内心幽微的政治上悲慨;“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是他被召回京路上人生感慨。
辛弃疾一生没有忘记收复自己的故乡和故国,他是坚持要进,而不是要退的人。“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这一收复失地的志意,矢志不渝,可惜是壮志难酬,“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是压抑在心底满腔悲慨 ,他也盼望有一个“红巾翠袖”,能 “揾英雄泪”,可惜到了“春风不染白髭须”暮年,只能是“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辛弃疾一个个新颖的典故信手拈来,不知一代名将读了多少书,读了书之后又能融会贯通,用得如此之妙。叶先生所说:辛弃疾是用他的生命去写诗,用生活去实践他的诗篇。
昨天在给二年级的学生讲乘法口诀,讲到九九八十一,用到了数九歌“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理解九九加一九的意思,这是从冬至一直到春天了,所以人们经常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表面上是再说季节,现在这句话常常用来激励人,他表示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百度了一下,这句话出自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写作背景:当时,欧洲各国的工人运动和革命运动风起云涌。英国工人阶级为了争取自身的生存权利,正同资产阶级展开英勇的斗争,捣毁机器和罢工事件接连不断。1819年8月,曼彻斯特八万工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反动当局竞出动军队野蛮镇压,制造了历史上著名的彼得卢大屠杀事件。雪莱满怀悲愤,写下了长诗《暴政的假面游行》,对资产阶级政府的血腥暴行提出严正抗议。法国自拿破仑帝制崩溃、波旁王朝复辟以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广大人民正酝酿着反对封建复辟势力的革命斗争。拿破仑帝国的解体也大大促进了西班牙人民反对异族压迫和封建专制的革命运动。1819年1月终于响起了武装起义的枪声。就在武装起义的前夕,海涅给西班牙人民献上了《颂歌》一首,为西班牙革命吹响了进军的号角。在意大利和希腊,民族解放运动方兴未艾,雪莱的《西风颂》发表不久,这两个国家也先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武装起义。面对着欧洲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革命形势,雪莱为之鼓舞,为之振奋。这时,在一场暴风骤雨的自然景象的触发下,这种难以抑制的激情立刻冲出胸膛,一泻千里,化作激昂慷慨的歌唱。这时诗人正旅居意大利,处于创作的高峰期。
全诗共五节,始终围绕作为革命力量象征的西风来加以咏唱。第一诗节写西风的威力和它的作用,第14行点出破坏者和护持者,这是贯串全诗的两个主题。第二诗节用云、雨、冰雹、闪电来衬托描写西风的威力;第三诗节写西风作用于波浪;第四诗节写诗人因西风而发生的感慨,诗人向西风说但愿自己也像枯叶被风带走,虽然不像不羁的雨风那样自由自在,也能分得它的一分猛烈的威力;在最后一诗节里,诗人请求西风帮助他扫去暮气,把他的诗句传播到四方,唤醒沉睡的大地。最末两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预言革命春天即将来临,给生活在黑夜及困境中的人们带来鼓舞和希望。诗篇表达了诗人对反动腐朽势力的憎恨,对革命终将胜利和光明未来的热切希望和坚定信念,深刻揭示出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的客观规律。 全诗气势雄阔,境界奇丽宏伟,具有浓郁的革命浪漫主义特色,通篇采用了象征、寓意手法,含蕴深远。